《英國心理學期刊》上月發表一篇迷人的新研究指出,聰明人的朋友不用多,過得還更開心。倫敦政經學院演化心理學家金沢智(Satoshi Kanazawa)和新加坡管理大學的李正品博士深入鑽研,讓人過著美滿生活的要素是什麼。傳統上這是神職人員、哲學家和小說家探討的領域,不過近年來經濟學家、生物學家和科學家也加入研究行列。

金沢和李建構的「大草原幸福理論」認為,人類遠古祖先的狩獵採集生活模式,是我們快樂生活的基礎。「在遠古讓祖先們滿意的生活條件和情境,或許也能讓現代的我們更加滿意。」

兩人調查全美1.5萬名1828歲成人,得出兩個重大發現。

首先,他們發現住在人口較稠密地區的人,似乎對生活整體也較不滿意。其次,他們發現一個人與好友的社交互動愈多,幸福度也愈高。但有一個大例外,那就是受訪者愈聰明,上面提到的相關性愈低,甚至有逆轉趨勢。

研究指出,「人口稠密度對生活幸福度的影響,在低智商與高智商的人之間差距超過2倍」,而且「愈聰明的人,如果與朋友互動愈頻繁,反而愈不滿意」。重申一次:聰明人與朋友花愈多時間來往,就愈不開心。

先前一項大型研究已指出「城鄉幸福滑坡」的存在。金沢和李解釋:「鄉村居民和小市鎮居民,比住在市郊的人們快樂,市郊居民比住在小城市的人快樂,小城市居民又比大都會居民快樂。」

為什麼人口密度高會讓人較不快樂?有一大堆社會學研究處理這個問題,不過其實你只要坐45分鐘尖峰時刻的捷運,就可以簡單理解到人太多的痛苦。

金沢和李的第2項發現比較有趣。一般認為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是幸福快樂的關鍵,但為什麼到了真正聰明人的身上,卻呈現逆勢?

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員革拉罕(Carol Graham)專門研究幸福經濟學,她說,這項發現表示,智商較高、更有能力運用智慧的人,較不會花這麼多時間去跟人社交,因為他們把重心放在其他更長遠的目標。

你可以想想身邊那些極聰明的人,或許是努力思考癌症療法的醫生、專寫宏大小說的作家或試圖保護社會弱勢的人權律師。一旦太頻繁的社交互動妨礙到追求這些目標,或許就會對他們的人生幸福度產生負面影響。

但「大草原幸福理論」提供了不同的解釋。這項理論的前提是,人腦演化以符合非洲大草原環境對祖先的要求,而在大草原的人口密度有如現在的阿拉斯加州,好幾平方公里還沒有1人居住。把在那種環境演化的大腦帶到今天的曼哈頓(每平方公里2.7萬人),你就會看到所謂的演化摩擦。

友誼也是一樣。金沢和李指出,我們的祖先是以狩獵採集生活模式,住在約150人的小型聚落。在這種環境下,跟老友和盟友頻繁來往是為了生存和繁衍,但以前在大草原,我們沒有汽車、iPhone、罐裝食品,大腦演化的速度很可能跟不上科技變革的速度,於是大腦、身體和我們生活的世界發生了「不一致」。

金沢和李認為,聰明人較有本錢去應付當代生活對我們的挑戰。他們相信,「較聰明的人較有智慧,所以也更有能力解決與演化有關的適應問題」。

如果你比較聰明,也更能適應事物,所以住在高人口密度的地區,對你的整體幸福影響較好。同樣的,聰明人也較能放棄整個狩獵採集的社交網絡,特別是當他們要追求更崇高的目標。

不過金沢和李的理論還不是定論,革拉罕質疑這項研究有缺陷,包括對幸福度的定義是直接詢問受訪者「你對目前整體生活有多滿意?」,而不是「你昨天笑了幾次?生氣了幾次?」兩種問法評估出來的幸福度會有很大的差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