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文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逝世的日子,同時也與多位偉大的作者生逝相關,為了向諸位作者表達敬意,在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鑑定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
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年4月26日出生於英國,18歲結婚,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年間莎士比亞在倫敦有優秀的發展,同時兼具演員、戲作家、宮內大臣劇團合夥人三個身分,1613年左右退休,三年後去世。
1590年到1613年時是莎翁創作的黃金時代,早期以喜劇與歷史劇為主,在16世紀末期到 1608年間則是以悲劇為主,也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復仇與犧牲的劇本,當時的創作達到了藝術的高峰,其中《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馬克白》更被稱為四大悲劇。
而莎翁人生最後的階段則是在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在他有生之年時,作品就已經以多種版本出版,但是品質參差不齊。
今年是莎翁逝世400年的紀念,Google首頁以多張圖示代表著莎翁的著名代表作,讓大家緬懷這位卓越的作家。Google首頁塗鴉的圖案由左邊開始分別是「哈姆雷特」、「凱撒大帝」、「奧賽羅」及「羅密歐與茱麗葉」。莎士比亞右邊的示意圖則分別代表「暴風雨」、或者「第十二夜」或「錯中錯」、右下可能是「李爾王」、然後是「馬克白」中的三個女巫、最後是「仲夏夜之夢」
英國鏡報網站報導,社群網站推特也推出特殊的莎翁頭像表情符號,並且會以推文方式發布莎士比亞全集。
大英圖書館也與電信商Vodafone合作,推出精美的「數位桌布」,讓孩子可從上面印的QRcode下載最有名的莎士比亞劇作。
莎翁與大多的作家不同的是,他在世時就已經被大眾認可,也已被尊為詩人與劇作家。一直到 19 世紀他的聲望更是達到巔峰。時至今日也有許多人將他的作品改編、詮釋,找到更多莎翁作品的價值。
莎士比亞的著名劇作,有著《羅密歐與茱麗葉》、《仲夏夜之夢》、《馬克白》、《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暴風雨》…其中哈姆雷特劇中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更是世界文學中常見被引用的一句。
全世界都在注目偉大的英國詩人,「永恆莎翁」( Shakespeare Lives )計畫也首度亮相,將在世界各地舉辦一連串的藝術活動,「永恆莎翁」目標吸引世界各地約 5 億人口,首場放映活動「完整的路」( The Complete Walk )將在 23 日播映 37 部莎士比亞的代表性短片。
但同時另一位西班牙文豪,被注意到的機會卻是寥寥無幾。西班牙政府針對塞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逝世400周年所訂立的計畫就顯得平淡無奇,多數只在大城市的博物館或圖書館中舉行展覽、會議等來紀念。
這個現象使得一些文化界知名人物出面呼籲,西班牙皇家學院執行長維拉諾瓦(Dario Villanueva)說:「我們有整整400年可以做好準備,就算後面還有很多活動要進行,但塞凡提斯絕對值得,必須找一個頂尖的組織來規劃他的紀念活動。」西班牙文化部也同意,這個活動仍需「持續努力」,但目前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西班牙的小說家兼評論家特拉皮略(Andres Trapiello)則認為,「紀念活動本來就是跟作者、還有公眾如何定義他們有很大的關係,政府當然可以做的更多,但是莎士比亞的知名度遠高於塞凡提斯,卻是不爭的事實。」
特拉皮略敘述,17世紀初的經典其實是相當難閱讀的,厚達1100頁的《Don Quixote de la Mancha唐吉訶德》,光是閱讀就要多做很多功課。多數人表示他們相當欣賞《唐吉訶德》這部作品,但實際上他們根本看不懂,他們讀了又讀,總是在不到50頁的地方就放棄,更有不少讀者會將塞凡提斯和負面的文化印象連結在一起。
《唐吉訶德》這本書在講述一個小貴族,他幻想自己是個騎士,做出各種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例如將風車看成巨人,還騎著他可憐的馬兒羅西南特(Rocinante)上前想要大戰一場,這就是英文片語tilting at windmills(故作姿態、有意挑釁)一詞的典故。
2015年的一項調查結果指出,只有1/5的西班牙人表示閱讀過《唐吉訶德》,其中又只有半數的人知道男主角唐吉訶德的本名「吉哈諾」(Alonso Quijano),這也顯示這本書即使已經翻譯成現代使用的西班牙語,真正認真讀懂的人也沒幾個。
塞凡提斯學院倫敦分支的主任克雷斯波(Julio Crespo)表示,這次的任務是要將紀念活動加入更多塞凡提斯的元素,讓大家的目光不只停留在莎士比亞。他用心地找出這兩位作家的共同之處,這兩位文豪的作品都被翻譯成超過100種不同的語言,在同月份裡的22日與23日前後分別離世,4月23日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定為世界圖書日(World Reading Da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