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習慣於為孩子的情緒缺陷承擔責任,但是當談到同情心時,事實證明父母的確有部分責任。科學家研究透過遺傳學公司 23andMe 分析46,861人 的 DNA 並檢測同情心,發現遺傳學的確可解釋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差異。
據 QUARTZ 報導指出,先前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在移情能力上表現較好,但研究人員沒有發現遺傳因素來解釋這一點,而是認為性別差異是由於社會化,或可能是子宮內的激素環境造成的。
來自劍橋大學、法國巴斯德研究院、巴黎狄德羅大學,以及遺傳學公司 23andMe 的研究人員基於參與者的同情商數 (EQ) 得分來評估同情心。情商來自自我報告,評估了解他人思想和感受能力的認知移情,和用適當情緒回應他人情緒的情感移情。接著進行一項稱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統計分析,發現遺傳學變異與移情變化有關。
研究人員研究 1000萬個遺傳變異,發現這些微小的變異共同影響同情差異的 10%左右。根據雙胞胎研究,遺傳對行為的影響可能較大,約為30%。科學家認為,任何人類的屬性都是遺傳的,即使大多數人認為不是遺傳的移情一樣,同情心確實有遺傳相關性。
基因的影響並不代表人類無法控制移情,而是解釋為何具有某種遺傳易感性的人時常會覺得難以調整他們的情緒。報告顯示,基因傾向於更高層次同理心的人,可能會很容易發現社交線索,能夠輕易展露同情心。
研究人員發現,與移情較少相關的相同遺傳變異,也與自閉症風險較高有關。研究人員認為,解碼移情的遺傳傾向,可能有助於確定某些人對特定療法的反應成效。例如,認知行為療法旨在改善人際關係,必須仰賴移情意識,而遺傳學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患者有效但其他患者無效。
報導認為,基因具有相當大的作用,但環境和文化因素也有很大影響。儘管如此,由於成長是一個重要的環境因素,因此孩子沒有同情心,父母難免得承擔部分責任。該研究已發表在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期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