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似乎不是新聞,但從數據來看,還真會嚇一大跳。

根據財政部最新資料,2016年綜所稅申報戶約622萬戶,所得最低5%家庭平均申報所得4.4萬元,所得最高5%家庭平均申報所得468.7萬元,所得最高與最低5%差距達到106.52倍,是史上次高。

最糟的是,這差距越來越大,2005年所得最高5%與最低5%,所得差距僅55倍,到了2009年攀升至75倍,2011年逼近95倍;2012年縮小至近84倍;到了2013年又擴大至近98倍,2014年寫下109.69倍的新高後,2015年與2016年皆在百倍以上,這些數字背後,有兩大危機值得留意。

相關圖片

其一,是仇富與嫌貧的集體焦慮影響將投資意願

貧富差距拉大到無力回天之後,最直接的是社會安定力量的中產階級數量崩壞,在無力扭轉的狀況下,除了內心對貧窮的集體焦慮,對於富有者也必然採取仇視態度,當貧富二元對立一旦成形,將促使投資者更為保守,無益於整體經濟提升。

其二,是一夜致富的吸金模式再起

綜所稅裡永遠有「節稅大戶」、包租公等無法掌握的族群排除於其外,而貧窮最容易產生一夜致富的想像,透過民眾熟知的房地產、股票或其他工具,透過簡單邏輯與成功故事,加上資訊不對稱來獲利的「貧窮剝奪貧窮」模式將更為時興,這些M型另一頭的財富重分配,最終不只課不到稅,還會造成更多的社會不安。

針對計算方式,財政部也有進一步說明,綜所稅中不包括離課稅、免稅所得及政府移轉支出等資料,作為貧富差距比較會產生失準,若稅制有所改變,也可能造成部分數據異常,如2015年股利扣抵減半,許多企業因此在2014年提早分配股利,造成2014年高所得收入者的收入比平時來的更高。

看起來是經濟依舊成長,民眾無須過多擔憂。

可是,全球資本主義拉大貧富差距的洪流不可逆的趨勢已定,擁有最多資源的國家機器,在這現象背後,如何不透過最簡化的財富剝奪,而是想方設法透過活絡經濟與投資,提升所得與就業前景,排除人民望向上流動興嘆的絕望感,以及因相對剝奪感對社會埋下的不安定因子,這些才是比起說帳面數字有沒有用之外,比較要緊的事吧!

轉自今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