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大軍更會取代所有低薪勞力密集工作,人工智慧將取代白領工作,但這些讓人恐懼的趨勢不會來得那麼快,麥肯錫報告指出,科技發展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包括經濟、勞動市場、法規與社會態度都會影響科技採用的速度。

麥肯錫報告以任務區分出 800 種職業的2000種活動,如股票業務員到企業老闆,研究未來受自動化衝擊的影響範圍,報告顯示許多任務可以自動化,但是短期影響會是讓工作轉型,而不是讓工作消失。

報告指出,全球約49%的工作時間可以透過已經在市場上或在實驗室中開發出來的技術給自動化,相當薪資為15.8兆美元、11億勞工,但只有5% 的工作可以完全自動化,且整個過程要花上數十年時間,麥肯錫預估 2055 年,但上下差距多達 20 年,理由是不確定性因素太多。

其他機構的預測也差距很大,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預期47% 的美國工作會被自動化取代,麥肯錫指出只有21%涉及決策、創意活動或管理的美國工作看來還算安全。但OECD 調查21個國家指出只有 9% 的工作會被取代。

報導認為,決定多少工作會被取代,以及時間早晚的關鍵技術是可以讀取與分析文本或談話的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發展愈快,愈多任務會被取代。若人工智慧發展慢一點,意味自動化衝擊就不會那麼大。

自動化取代的是工廠與辦公室的例行工作,如圖書館員或操作機器的勞工,而人工智慧的自然語言處理,會對專業工作產生衝擊,譬如律師也有很大量的例行工作,如查閱文件找相關資訊,但這些都必須透過語言包裝,因此保護了律師免於受自動化威脅,但當人工智慧可以處理自然語言後就不再保證。

經濟成本也會決定自動化來臨的時間,譬如很多人擔憂自動駕駛汽車會讓美國 170 萬名卡車司機失業,但前提是要花上兆美元投資,對廠商來說不見得符合成本效益。因此,麥肯錫認為,雖然自動化無可避免,但人類還是有足夠的時間調適。

然而自動化將是未來經濟成長的引擎,報告點出2060 65 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24%,人類勢必要仰賴人工智慧助理。自動化與人工智慧影響的正面結果是薪水會提升,休閒時間增加,但最差的情況是,有非常多的人需要協助,重新訓練職場技能。

科技帶來正反影響,這也是為何科技發達但經濟仍然停滯,因為大部分勞工都沒有受益。為因應未來社會,美國要從教育著手,延長受教時間,提倡4歲學前教育,讓2年制社區大學免費,以及增加更多電腦科學與批判性思考的課程。

政府對失業的人也要提供更多協助,如失業救濟金、薪資保險、轉職誘因,如製造業轉向健康照護產業提供薪資誘因等。歐巴馬在演說當中提到,美國還要透過更強大的工會、社會安全網、稅制改革讓人民也能共享科技帶來的收入。

雖然影響因素很多,但目前產業與政府都沒有停下科技發展腳步的跡象,歐巴馬在演說中將科技看作影響下世代國力的重要因素,一邊支持科技轉型,一方面急於強化政府對社會支持的能力;若在人才供應端沒有做好準備,一個國家很有可能會陷入科技帶來的負面衝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