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清真認證」(Halal Certification)?
在非穆斯林國家,「清真」指的是符合伊斯蘭教規條可食用的食物;而在穆斯林為多數或被列為國教的國家,清真概念不只適用於信徒攝取的食物種類,更涵蓋了信徒的衣、住、行等領域。在古蘭經與其衍伸的教法中,將一切正當思想(註1)、行為、言論和飲食視為「Halal(清真;حلال)也就是合法的、正當、被許可的;穆斯林堅信,一個人的性靈純淨度,與其飲食有直接相關,在這個越來越商業化的世代,人跟神間的聯繫越發減少也越發世俗化,食用符合教食的清真食品也因此越來越重要。保守派穆斯林更是重視符合古蘭經精神的飲食規範,而合乎教食的食品就稱為Halal食品。
清真食品可分為「食材」及「食品」兩種分類,各有所規範。食材的部分,穆斯林禁止食用「死物」(勒死、打死或病死等)、不得食用血食及豬肉、狗肉、獅子老虎等猛獸類動物。在水產品方面,什葉派僅食用有鱗片的魚,其他皆不碰,而遜尼派除有鱗片的魚外,部分的無鱗魚,如鰻魚、鯊魚,或甲殼類、貝類及軟體動物等,則可依個人喜好食用;惟兩棲類(如:烏龜、鱷魚)、海洋哺乳類及水母跟海參等腔腸動物是兩派穆斯林皆不可食用。在處理禽畜類時,也都必須依教法規定的方式宰殺,如:一刀斃命、宰殺時誦真主之名。
清真食品的製作過程中,需使用具清真認證或不包含受限制(例如:酒精、豬相關產品、血液)的輔助器材,且在製造環境與過程中,皆不可受非清真的成分、原料的污染。在過去,因為加工食品較少,一般穆斯林可憑外觀來判斷食物是否清真或合法,對於成分不明之食品,則盡量避免。但隨著加工技術日新月異,冷凍設備進步與交通運輸發達,來自各國產製的加工食品,日漸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消費品,平日吃進去的加工食品,究竟是不是Halal,也越來越難分辨。
現在市面上販售的加工食品雖多有成分標示,但一來各國法令不一,未必要求詳列所有成分;二來標示的成分,或為專業名稱、或為廠商特定品名,一般大眾未必能清楚辨識某成分是否可食;再加上有些合併標示的成分內含好幾項原料,只看產品成分,穆斯林消費者其實無從判別是否可安心食用。有鑑於此,近二十年來「清真認證」的需求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在國際市場上出現。
這些「清真認證」多由當地穆斯林機構,結合古蘭經教法學者與食品、營養專業人士來進行查驗、稽核食品的產製;而通過清真食用品認證的產品,即可獲授權標示清真的標記。
然而國際清真認證的市場,近年又因穆斯林國家積極爭奪話語權,而呈現百家爭鳴的競爭烈況,其中又以印尼及海灣國的逆襲,強勢挑戰老牌馬來西亞,最為引人注目。
馬來西亞:元老級的清真認證
馬來西亞是個由多元種族、宗教所組成的國家,雖然國內大比例的華裔跟印度裔人民,有著與伊斯蘭信仰截然不同的習性,但馬國人口仍有超過六成為穆斯林。早在1980年代,馬國政府為回應穆斯林消費者的需求,率先開始進行清真認證;超過30年的清真經驗,讓馬來西亞成為全球清真認證的始祖。
根據馬國認證機構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發展局(JAKIM)官員表示,因為他們開始的早,認證流程發展的相對完備,不少其他穆斯林國家在發展自己的認證制度時,都會向他們取經,即使新起的挑戰者印尼跟中東國家也不例外。也因為全球多數認證機構所制定的流程與標準,皆師法自JAKIM,所以在制定自家的清真認證規範後,也多能取得與JAKIM的相互認證。現在全球,包括我國的清真品保協會(THIDA)在內的40國、67個機構,所頒發的認證為JAKIM所承認。
馬來西亞JAKIM清真認證標誌。 圖/JAKIM
凡是想進軍馬來西亞市場的外國產品,只要被上述海外清真認證機構認證,都可在馬來西亞市場合法宣稱其產品為Halal;也因為馬來西亞認證機構,有其歷史信譽及高度市場辨識度,JAKIM logo因此成為相較於其他認證,更受國際穆斯林消費認可的代表。
但老字號的JAKIM,就像所有營運多年、建制完整的老組織一樣,也有陳腐的組織包袱:JAKIM認證規範多如牛毛,深受其國內做小生意的穆斯林商家詬病。對他們而言,在清真認證出現前,已嚴格規範自家產品了,現在為了一個標章,必須經歷繁冗的文件申請、審合及廠刊等流程,時為勞民傷財。對許多中小型企業、甚至是小本生意來說,JAKIM認證是個沈重的負擔,最終都選擇放棄進行認證。
再者,龐大的組織容易有貪腐現象,過去JAKIM最為人詬病的是不清廉,特別是在執行場勘時,容易出現行賄或索賄等不當行為,因而降低部分馬國人民對這個單位的信任度。然而,無論穆斯林與否,多數的馬國民眾多對JAKIM的認證保持高度信任。因JAKIM一直是嚴守宗教戒律的代表,總是從嚴執行相關措施,以維持產品及場域最清真的狀態,民眾因此堅信經JAKIM所認證的產品,在製成安全性及清真程度上絕對是無可質疑。
印尼:人口紅利,低調擴張
印尼國內認證機構MUI。 圖/MUI
印尼擁有兩億穆斯林人口,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國家,但因為印尼穆斯林相較於其他國多為自由派,也不像馬來西亞或中東各國把伊斯蘭教列為國教,導致印尼在過去無論是對內創造清真環境,或是對外推動清真認證,表現都不如馬來西亞來的積極與嚴謹。以酒為例,馬來西亞吉隆坡一帶的連鎖超市,都會將酒類與豬肉相關製品,集中於「Non Halal」專區內販賣,收銀臺也與一般結帳收銀臺分開設置,但在2015年前,一般人在印尼雅加達各區的便利商店或量販店,都能輕易地買到啤酒。
然而,自由的風氣到2014年開始出現變化,印尼當局以保護印尼消費者權益為名,通過〈清真產品保證法〉,明定自2019年起,各國輸往印尼的食品飲料、醫藥品、美妝品、化學品、基改產品皆需接受由印尼國內認證機構MUI(印尼伊斯蘭宗教理事會),所頒發的清真認證;若不能取得該認證者,需要在產品上標示「non-halal」。簡言之,即使某一產品已在他國取得清真認證,無論該認證單位是否受印尼MUI相互承認,除非產品直接接受MUI認證,不然依然不能對印尼消費者宣稱為產品為清真。
這個新法案,猶如向國際清真認證競爭者開了第一槍,象徵著穆斯林大國的崛起。印尼善用其穆斯林人口優勢,吸引國際製造商取得印尼頒發的「LPPOM MUI」認證標章,其背後的目的,不只是要提高自家清真認證在國際市場上重要程度,也希望藉此保護國內生產,以非關稅障礙的方式,降低外國製商品的競爭力。
此外,相較於馬來西亞的JAKIM,多針對中大型企業進行認證,印尼的MUI則有各種形式的企業申請。再加上MUI以「教育製造商」為目的,希望輔導所有製造者都可以符合清真的要求,對中小型的企業也因此更加友善及相對寬容,以求讓各式的清真原料、產品供應到市場上,打造友善清真製造的環境。
海灣國:最多金的虔誠信徒
阿聯國ESMA清真認證標章。 圖/ESMA
中東地區為伊斯蘭教發源地,有超過九成的穆斯林人口,即使多數為較溫和的遜尼派,對於戒律的遵守卻仍較其他地區更為嚴格。與印尼相似的是,海灣國家過去並不強調清真認證,也見不太到產品包裝上印著清真標示,但這並不代表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對清真一事不重視。相反的,「清真」在中東國家受到高度重視,並與該區的進口規範與程序有著高度的連結:在商品進口時,中東各國就會先對「清真狀態」進行徹底的檢查;以飲料為例,酒精殘留超過0.03%即無條件退運。因此,當地消費者相信產品在進國門前,國家已替他們做好把關,對「市場上流通之產品,只要不在non muslim 區內販售,皆為清真」此一概念深信不疑。
近年海灣國家亦想藉由清真認證,來爭奪穆斯林世界的話語權。例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014制定新法,明定自2017年7月以後,除了舊制所規定的肉品外,加工食品、美妝品與個人清潔用品等,皆須受到清真認證規範。換句話說,在2017年七月前,僅有國外生產的肉類制品,需要由阿聯國在海外的相互認證機構,先對其進行清真認證,才可進入國內;而其他非酒精相關製品的商品,則是透過進口報關文件證明產品清真性,再由海關檢驗,即可進入市場。
然而,在新法令生效後,上述品類產品皆必須仿效肉製品路徑,由阿聯國在海外的相互認證機構,對其進行清真認證,才可在進口時宣稱「清真」,並貼上阿聯國ESMA清真認證標章「Halal National Mark」,不符合規定的產品,則會在販售時與一般商品隔離開來。
阿聯國的清真認證看似只是程序上的調整,但事實上,阿聯國的ESMA與印尼和馬來西亞,在認證上的最大差異,在於「科學化」及「人」。以馬國為樣板所發展出的系統,在場勘時以目擊檢查為主,若有疑義,才會採樣帶回實驗室檢驗。但ESMA卻是標榜「符合科學化精神的驗證過程」即使目擊檢查無異,仍會採樣送實驗室,讓數據說話。
此外,為避免稽查員離開後,製造商就開始鬆懈,ESMA認證系統十分重視第一線作業人員的訓練,強調產品製程中的個人角色,以確保個人的責任範圍內所生產產品是符合清真標準,減少生產時發生的非清真污染。除了開始推行自家清真認證制度外,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杜拜為首,在2013年發起國際清真認證論壇(IHAF),號召海灣六國及歐、美、紐、澳等九個認證機構,企圖發展全球性的清真認證機制,建立清真認證的新秩序。
綜觀全球清真認證市場,老牌的馬來西亞JAKIM龍頭地位佔據已久,過去各國的規範極為類似,只是依自身國情做出差異化區隔,如今印尼低調的以人口紅利悄然逆襲,中東以阿聯酋為首扛著「技術性規範」與「科學化」的大旗殺入,馬來西亞JAKIM的元老地位備受挑戰,全球清真認證系統全面進入三強鼎立的龍爭虎鬥狀態。現在的國際清真認證還沒有一個完全通用的機制,但想必在三強廝殺洗牌後,不久的未來,或許可看到一個全新的清真認證新秩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