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氏症日。巴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因為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導致患者會出現無法控制肌肉顫抖、肢體僵直、動作緩慢等症狀。而帕金森氏症目前的治療有分成2種,一種是藥物治療,一種是視丘下核深部腦刺激的手術治療。
巴金森氏病並非老年人才有的疾病,台大醫院統計資料顯示,在所有病人當中,約有10至15%的病人年紀小於40歲。醫師表示,及早發現與治療,就有機會維持正常生活功能;當靜止不動時手會顫動,穿衣時感到單側肩膀、手肘、手腕無力,走路姿勢駝背前傾,突然變成少眨眼、笑不出來、表情木訥的「面具臉」,就要警覺可能罹病。
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合作進行衛教宣導。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說,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管理自主性動作,一旦多巴胺系統發生退化,就沒辦法隨心所欲地舉手頭足、擠眉弄眼、寫字縫紉、走路運動等,症狀往往從單側開始漸漸影響到雙側,同時會隨著退化程度越來越嚴重,這就是巴金森氏病。
不過,如果足夠早期發現罹病、及早進行治療,就有機會維持正常的活動功能,特別是年輕人更有機會。吳瑞美說,巴金森氏病的早期症狀除了廣為人知的手顫動,還包括單側肩膀、手肘、手腕、關節痠痛無力,像是超脫衣服時無力、動作越來越慢;走路時難以如同過去抬頭挺胸,頭向前傾、駝背、走路用腳尖走等;許多身旁親近的人會發現,患者漸漸變得面無表情、木訥或嚴肅、少眨眼或少微笑等。約有5%的患者有家族史,應特別警覺是否出現上述徵兆。
巴金森氏病的發生原因目前並不清楚,不過日常生活中可遠離危險因子、多增加保護因子。吳瑞美說,臨床上觀察到,個性謹慎小心、要求完美的人似乎較容易罹病,就診的患者當中就有不少醫師與會計師;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常熬夜、長期喝井水或暴露農藥的人,其罹病機率較高,而飲食上採取地中海飲食習慣、吃得清淡、攝取多樣蔬果、常喝咖啡與綠茶的人,罹患巴金森氏病的風險較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