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為憑」真的靠譜嗎?我們以為自己有辨別事實和虛假的能力,以為散播假新聞一定是別人,不會是我。誠然與親友分享資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專家提醒,有心人士利用人的偏見和喜好,蓄意透過資訊分享傳播假新聞,加上同溫層效應,往往讓人很難時刻都保持正確的判斷。

美國電視廣播網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News)的節目「60分鐘時事雜誌」,製片人拉杜奇基(Michael Radutzky)表示,「假新聞是虛假的故事,也可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甚至數百萬人都會喜歡。」人們經常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去「相信」,而這也正是假新聞散播者所利用的人性弱點。假新聞不單指政治領域,吸引人們閱聽的假訊息還存在於健康養生、股票投資、疫苗接種等生活領域。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分析,老年人更容易相信假訊息。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網路用戶,分享假新聞的數量是年輕族群的7倍。有一個解釋是老年人可能較少使用網路,因此對網路訊息判讀能力的經驗較少;第二個解釋是老年人的認知能力日漸下降,較沒有辦法分辨訊息。還有另一種解釋,老年人相較於年輕人,或許觀念更加根深蒂固,一旦有心人掌握了老人家的觀念,那麼訊息滲透者很有可能利用此點達到散發訊息的目的。

一些網路傳媒散播假新聞,目的可能是為了吸引觀眾點閱,賺取廣告費。然而,現今更有人利用軟體工具修圖和造假視頻,栽贓某人親口說出他本人從未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藉著傳播達到目的。最令人憂心的是,有心人士造假的新聞破壞人們的生活,撕裂情感,甚或危及國家安全。

這類隱藏在造假的生活訊息當中往往不容易被發現。我們若能看清楚假訊息散播者的手法,將更有能力自我保護,也能找到方法避免成為散播假新聞的幫凶。

假新聞形成的路徑

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以俄羅斯干預2016美國總統大選為例說明假新聞是如何操作出來的。首先,俄國滲透者利用購物網站廣告,測試用戶喜歡哪些產品,包括喜歡的圖片、顏色、文字和文字大小等等。

其次,搜集人們瀏覽網站時的滑鼠軌跡,停留時間、次數和個資,大量蒐集後便能精準投放廣告,這些基本資料在「訊息戰」上意義重大。

沈伯洋說明,蒐集資訊後,接著開始申請社交軟體假帳號,例如InstagramTwitter或臉書,並且和影星、名人互相追蹤,慢慢開始製作爭議性影片,導入錯誤觀念或訊息,吸引名人轉傳,藉以發揮更大效應

俄國滲透者還會宣稱他們粉專已有50萬名追蹤者,然後去找特定族群的團體,主動幫忙他們宣傳,轉發工作機會等等,透過這些互助方式建立信任、累積粉絲;還會雇用網路寫手寫感人勵志的小故事,讓人們信賴滲透者立意良善。

沈伯洋指出,接著下一步就是打入LineWhatsApp等群組,製作「早安圖」、「長輩圖」等這類問候圖和賞心悅目的圖片,目的是要將訊息打入特定群組;或者利用購物網站上蒐集到的群眾偏好,轉發議題到類似PTT網站的「Reddit」,再利用網軍大量洗版,留言。

俄國滲透者通過這些方式建立人們對他們的信任感,努力了34年,在網路累積到百萬追蹤者之後,接下來就準備開始散播假訊息了,同時將主流媒體的小錯誤放大化,抺黑它們在做假新聞,讓大家不相信主流媒體,只相信特定帳號。

辨別假新聞:「謠言止於智者」

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有心人利用我們的好惡,達到他們的目的?

一、先別急著分享

您是否看到某些標題、圖文訊息會感到生氣、恐慌或熱血沸騰?每當情緒上來時,深深吸口氣,避免衝動轉發訊息和親友分享,試想一下,這訊息是真的嗎?是否有人希望民眾大量轉發?

社交媒體分析公司Graphika主任尼莫(Ben Nimmo)說:「人們生氣或恐懼時最容易被操縱」。如果您只看過標題,沒有閱讀內文,也最好不要分享帖子;保持平穩,避免衝動,才能在轉發訊息前,思考內容的合理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我們若能尊重他人的見解,也能避免為了說服別人的認同而轉發來源不明的假新聞。尼莫建議,看到與自己意見相佐的訊息時,可以試著挑戰自己,尋找與對方有共通想法的觀點,這樣能擴大自己的思維,而不侷限在同溫層泡泡中。

二、簡單、有效的查證

‧留意人、事、時、地、物為何

倫敦政經學院媒體及傳播系研究員波萊茲(Gianfranco Polizzi)針對媒體識讀的研究,建議讀者反問自己5個問題:

1.誰產生了這篇文章?如何找到更多這位作者的其他文章?

2.這篇文章想告訴我什麼?同時,它沒有告訴我什麼?

3.這是最新的資訊嗎?

4.這文章是從哪來的?我還可以在哪裡找到它?

5.寫這篇文章的人,是出於什麼動機想這樣寫?他想達成什麼目的?

一則消息來源於何處,是否標明作者名很重要,有些人為了規避法律責任,會刻意省略記者名和消息來源;我們也可留意報導日期,有心人企圖混淆視聽,有時會將舊聞拿出來炒作。

‧藉助Google圖片搜尋

美國非政府組織「新聞識讀計畫」(News Literacy Project,簡稱NLP)提醒:人們本能地相信圖像勝過文詞,而假信息操控者經常使用圖像。變造修改過的圖片能輕易導方向,使人誤以為真,達到抺黑或渲染目的。我們可以善加利用Google的圖片搜索功能,或有可能找出圖片的原始出處,分辨真偽。

‧找具公信力的獨立媒體或假新聞查核單位印證

如果不確定收到的重要消息是否屬實,可蒐尋具有公信力的獨立媒體是如何報導的,查詢公正客觀的專業人士的評論加以印證,或者求助第三方假新聞查核單位。例如,台灣有獨立於政府之外的民間團體成立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民眾辨別新假新聞。

韓國最有公信力的電視台之一,KBSKorean Broadcasting System)以嚴謹的報導和正確的評論著稱,他們專題報導了香港反送中運動,證實港警雞姦示威青年,原本抱持懷疑態度的人們看了報導之後,因而勇於面對真相,選擇正義聲援

「fake news」的圖片搜尋結果

三、面對面互動比轉發訊息更好

社交媒體傳達資訊的方便性並不見得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或許應該更加重視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直面打交道,面對面的接觸不但會聽到某人的觀點,還會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反應,並能看到他們的肢體語言,或許接收更多面向的訊息,瞭解更加全面。

有些人的內心無形中依賴「傳送訊息」排遣空虛感,也有些人想要將自己的觀點或情感簡單而快速地傳達給對方,然而轉發訊息缺少了真實和人性化,轉發訊息不見得真能達到期望的效果。

當接收到具挑釁的網路訊息時,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一種考驗,同時也是檢視自我的好機會,學習冷靜理智面對,看清自己的喜怒愛好,思考收到訊息的下一步該怎麼做會比較好。不任意轉發有疑慮的訊息也就能逐步杜絕假新聞的擴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