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年8月都是機場最熱鬧的時候,因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新鮮人,正滿懷期待準備迎接新生活。根據統計,每年有約500萬的學生遠赴海外,被視為是全球化成功的指標之一。學生赴海外讀大學或更高的學歷以追求更好的工作和薪資,大學也靠著國際學生賺進豐厚收入。然而疫情摧殘下,學生和大學成為最慘烈的受害者之一。

對於學生而言,延後入學或者在家上網課,都是極不方便且讓人沮喪的選項;對大學而言,簡直是一場災難,因為沒有國際學生意味喪失大筆利潤,且為了學生安全和配合政府政策,不得不改變上課和經營模式。

不過疫情帶來的並不全是壞事。過去幾年,政府豐厚的補助以及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反而讓許多大學沒有把學生利益擺在第一優先,讓大學變成賺錢機器,而非教育單位。自1995年以來,追求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從16%成長到38%,尤其越富裕的家庭越會努力把小孩送進菁英學府,這讓尤其英語系國家的菁英學府,成為逐夢潮的最大受益者。

當大學賺進大把鈔票卻也帶來麻煩,中國學生是其中一個問題。中國留學生的財力向來受菁英學府歡迎,然而當西方世界與中國關係緊繃,中國學生、尤其是有共產黨解放軍背景的學生,被高度懷疑是否為了從事間諜活動、偷竊學術機密,因此美國也大動作禁止有解放軍背景的學生入境求學。

於此同時,保守派政府也跟自由派大學槓上。在美國,接近6成的共和黨選民對大學持負面態度,總統川普甚至直言批評大學「在催化激進的左派,而非以教育為目的」;在英國,多數大學對於脫歐持反對態度。然而,大學雖然高度自治,但仍然需要配合政策(如簽證規定),尤其公立大學和學生就學補助,還是得仰賴政府,因此大學也無法過度與政府衝突。

以學生利益來看,高等教育真的意味更好的未來嗎?英國倫敦財政機構IFS曾統計,有五分之一的就業人士即使沒有大學畢業,還是擁有不錯的工作和薪水,甚至高過有大學學歷的人。以全球來看,雖然進入高等教育的學生註冊數逐年成長,但在美國從2010年到2018年,大學註冊率卻跌了8%

疫情衝擊下,本國學生考量經濟問題,會暫時擱置入學計畫,甚至放棄菁英私立大學,轉而進入離家近、學費便宜的公立大學。國際學生更是處處受限,如依照美國法令,新生若沒有實體課程將不得持學生簽證進入美國,使得許多大學新學期的開課都成了大問題。

在澳洲,雪梨、墨爾本、新南威爾斯和蒙納許是最頂尖的4間大學,且高度依賴國際學生,如今開課都成了問題。IFS統計,接下來一個學期的損失對於大學來說,可能堪比一整年的損失。當然,若疫情仍未見好轉,大學的狀況會更加糟糕。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0/08/08/covid-19-will-be-painful-for-universities-but-also-bring-change

The Economis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