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心中,瑞士是一個自然的淨土,生活井井有條、人們善於回收利用、非常適合乘火車旅行,然而,備受讚譽的瑞士生活品質卻有陰暗面,即消費主義和便利性,讓瑞士的人均碳排放在歐洲名列前茅,使得政府原本設下的 2020 年減排目標現在已確定無法達成。
目前分類:環境科學生態保育 (327)
- Jul 19 Sun 2020 06:56
瑞士人均碳排放比印度還高
- Jul 08 Wed 2020 06:43
義大利冰川出現神秘粉冰 原來是海藻惹的禍
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的冰川最近神秘染上粉紅色,科學家調查發現,原來這都是某種海藻造成。
- Jul 07 Tue 2020 06:43
氣候變遷影響 運動賽事將改觀
極端氣候越加頻繁,大型賽事將面臨取消。最新分析發現,由於受到地球溫度上升導致氣候更無法預測,未來30年內,包括英國足球聯賽等諸多場地,將出現淹水或因強降雨而賽事暫停的後果。
- Jul 02 Thu 2020 06:25
愛沙尼亞、芬蘭、瑞典相繼發現空氣輻射量異常
愛沙尼亞環境保護局表示,近日在空氣中偵測到輻射物質包含銫(Cs-137、Cs-134)、鈷(Co-60)、釕(Ru-103)等放射性同位素濃度上升,芬蘭、挪威和瑞典等國也相繼偵測到,引發議論,荷蘭公共衛生機構表示,在對數據進行分析後,認為輻射物來源為俄羅斯西部,恐有核電廠「燃料元件損壞的狀況」發生,不過,俄羅斯當局否認。
- Jun 23 Tue 2020 06:00
俄羅斯西伯利亞飆高溫 北極圈小鎮38度破紀錄
「北極熱浪會是極端新常態?」北極圈內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科揚斯克(Verkhoyansk)——6月20日測得38℃的驚人溫度,創下北極圈內的最熱、同時也是全世界緯度最北的38℃紀錄。儘管2020上半年以來,因為疫情關係全球碳排放量有所減少,但一時仍未能緩解全球暖化。有氣象專家悲觀預測,隨著極端氣候成為新常態,北極暖化現象將更加明顯。伴隨著西伯利亞的野火肆虐、永凍土融解等各種災難,彼此的加乘效應也恐導致北極熱夏進入長期的惡性循環。
- Jun 21 Sun 2020 07:07
口罩亂扔汙染海洋 數量恐比水母多
疫情使人們大量使用拋棄式醫療用品,卻未做好回收,導致口罩在海上到處漂流。法國環保團體日前公布最新調查報告,當地海岸已陸續發現廢棄口罩及手套,未來隨著民眾使用的口罩頻率增加,若未妥善處置廢棄口罩等物資,恐怕會引發另一波海洋污染危機。
- Jun 14 Sun 2020 06:25
人力、財力短缺 瀕危動物保育困難
雖然疫情讓大自然獲得喘息,但需要人類保育的物種卻可能因為缺乏照顧,反而加速滅絕。巴西、非洲等地的國家公園因疫情緣故關閉,研究員無法進入保育,外加國家公園門票收入銳減,保育園內物種的經費短缺。巴西的保育學家受訪時表示,今年對於瀕臨滅絕的物種來說,將會非常難熬。
- Jun 07 Sun 2020 06:29
科學家稱發現地球最乾淨空氣
幾乎所有國家都飽受空氣汙染的問題,但最近有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南冰洋上空,空氣沒有受到人為活動的汙染,可說是地球最乾淨的空氣。
- Jun 04 Thu 2020 06:41
印度 30 年最嚴重蝗災 印度洋暖化是禍根
今年全球兩起影響最巨的災難,除了新型冠狀病毒,另一個就是蝗災。去年底聯合國就已發出蝗災警報,當時印度銜接巴基斯坦的地區就出現首批異常蝗蟲群,今年隨著氣候持續異常及印度正在對抗新冠疫情分身乏術,專家預計今年印度將面臨 1993 年以來最嚴重的蝗蟲侵襲。
- Jun 02 Tue 2020 07:42
科學家確定全球暖化加劇熱帶氣旋強度
我們或已隱約感覺到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某幾場熱帶風暴比以往還要強烈,現在一篇新研究收集了具統計意義的全球風暴趨勢,證實全球暖化加劇了熱帶氣旋的強度,未來很可能發生比目前都還更強烈、更危險的熱帶氣旋,尤其是大西洋海域。
- May 31 Sun 2020 08:47
地下蟄伏17年 數百萬隻蟬將湧現美國
蟬是很奇特的昆蟲,牠們會在地下蟄伏好幾年,然後破土而出,度過很短的餘生。而在今年,將有一種生命周期為17年的周期蟬(Magicicada),在美國各地大量湧現,為這個夏天營造熱鬧的氣氛。
- May 30 Sat 2020 16:03
蟲蟲新危機:30年來 昆蟲數量驟降 24%
對害怕昆蟲的人來說,未來可能會活得更輕鬆;但對地球來說,危機正在悄然成形。
- May 29 Fri 2020 08:58
若暖化持續 50年後35億人生活在過熱區域
時過 5 月台北迎來 36 度高溫,使得全球暖化又成為新聞焦點。最新美國權威研究顯示,過去6000年人類文明在一個狹窄的區域內成長,這個區域有舒適宜人的氣溫,有利於種植糧食和飼養牲畜,如果地球以目前的速度持續變暖,未來 50 年恐怕有超過 30 億人可能生活在過熱的區域,這項研究遠高於世界銀行的估計。
- May 26 Tue 2020 08:19
龍蝦分解微塑料 進一步污染環境
一份新研究發現,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被龍蝦攝入後,還會被分解為更細小的塑料顆粒,再排放到海洋環境中,造成進一步污染。
- May 23 Sat 2020 07:00
全球 4月碳排大減17% 全年可望達到巴黎協定目標
冠狀病毒讓人類活動大減,最新碳排放量的權威數據指出,今年4月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19 年的每日平均水平下降 17%,來到 2006 年的水平。然而,專家認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持續下去,短暫的污染中斷對氣候變遷而言只是滄海一粟。
- May 18 Mon 2020 06:39
氣候高濕比高溫更要命
日前一份全球暖化報告才示警,50年後恐有數十億人因不堪高溫而熱死,另一份研究則再添壞消息。悶熱、高濕度的極端天氣,已在世界各地發生,竟比科學家預期的速度,快轉了數十年。
- May 17 Sun 2020 06:36
科學家創造突變酵素 塑膠瓶幾小時內能回收再利用
科學家創造出一種突變細菌酵素,能在幾小時分解塑膠瓶進行回收。
英國衛報報導,此種酵素最初在堆肥的葉子中發現,能將塑膠瓶還原成化學建構單元,然後再將其用來製成高品質的新塑膠瓶。現有的回收技術通常只能產出足以用於衣服和地毯的塑膠。
- May 12 Tue 2020 06:39
新舊衛星數據對比16 年來地球流失多少冰蓋?
這 16 年來,在協調全球氣候方面發揮重大作用的極地冰蓋消退了多少?基於 NASA 兩顆雷射衛星的測量,過去 16 年南極洲與格陵蘭島冰蓋的損失量遠遠超過積雪,導致自 2003 年以來海平面上升了約 14 毫米。
- May 07 Thu 2020 06:20
科學家改造出黑暗中持續自發光的植物
以後,在夜間觀賞植物可能不用另外打燈照明了,科學家最新生物技術成功將發光蘑菇的基因移植到菸草植物身上,讓後者在整個生命週期都持續散發明亮的綠色可見光,以前只聞螢火蟲滿天飛,未來或許將聽聞螢光植物遍地開。
- Apr 30 Thu 2020 06:43
中國在湄公河建壩攔水!威脅東南亞數百萬人生計
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的建壩活動長期以來備受爭議,近期1項研究再度引發外界對中國建壩的討論,恐導致東南亞數百萬人的生計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