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是世界工廠這不是新聞,但中國市場對世界來,依舊是個新聞。很多西方人似乎依舊認為,消費水平不高、儲蓄率很高的中國,只能是一個依靠廉價勞動力製造低價工業品並且競爭無度的國家,他們的世界地位是由勞動力以及大量出口決定的,而非市場規模以及消費決定的。

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冷戰結束以來,原來的兩極世界迅速瓦解,形成了單極世界,在這種條件下,冷戰的鐵幕瓦解,全球化迅速形成,提升了生力,提升了效率,也為世界創造了財富。在全球化的這波浪潮當中,中國的東南沿海迅速成為世界地緣政治學家眼中的黃金海岸地區。印度經濟的潛力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東盟以及拉美經濟也在重振旗鼓,最重要的是,這些金磚國家以及經濟的後起之秀,都在尋求出口品,引進資本,也就是中國成為了全球化的創富樣本,而世界各地都在力爭成為世界工廠。於是,我們的世界變成了真正的買方世界。

問題在於,這樣的世界,競爭的通道太過狹窄,甚至可以擁擠不堪。在這個買方世界當中,富有價值的、含金量最高的東西,不是商品的廉價和豐富,而是經濟總量和購買力,也就是,能夠了算的,能夠起決定作用的是消費的總實力。中國今後參與全球市場的方式,如果繼續沿用低價競爭,未來面臨的局勢必將是與全球第三世界國家做競爭,合作夥伴越來越少,支持者寡,競爭者,就是明顯可見的結局。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市場的概念,是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案和途徑。其實,有關中國市場的概念內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就已經清楚揭示,只是中國的經濟部門尚未意識並且跟進。習近平指出,今後5年,中國將進口10兆美元左右的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達到5000億美元,出境旅遊有可能超過4億人次。這是一幅清晰的戰略圖景,有待中國政府部門和商界清醒地認識。

2009年,中國的貨物出口和進口雙雙超越德國,成為當年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20102011年,中國、美國分別保持出口第一、進口第二和出口第二、進口第一的位置,而美國則保持進出口總值第一的桂冠但從2012年的貿易數據來看,中國的總值排位已經發生了躍進,中國基本確立了在貨物進出口總值方面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的全球地位。這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的中國,實際就已經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買家,這在買方世界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有人認為這還不足以明問題,那麼還可以看看進一步的中國市場的經濟容量和活力。

首先,中國持有的美債,如果以1.13兆美元計算,規模排名世界第一。美債影響到美國長期利率表現,影響很大。其次,外資企業在中國利潤,十幾年來有2000億美元。以美國通用汽車為例,國際部門是少數賺錢的部門,但利潤的一半來自中國。德國大眾汽車(Volkswagen),最大的市場就是中國。第三,中國的181家外資銀行總利潤增長迅速,僅在2010年-2011年度,就從77.8億元增加至167.3億元人民幣,而且外資銀行在中國利潤增長的同時,其資總額成長24%,達到2.15兆人民幣。第四,外資在中國股權投資價值,據不完全統計,19792008外資在中國就投了8500億美元。第五,外商在中國資產價值猛增,根據不完全的統計,500家最大外商在華資就超過2兆人民幣。也許現在可以這樣,中國市場對西方具系統重要性的企業均有重大的影響,從汽車、醫藥、飛機到金融資,均是如此。

如何認識中國市場?

最大的問題在於認識和戰略協調能力,沒有中國市場的頂層認識,就沒有中國市場的戰略路線和佈局。「中國買什麼東西,什麼東西就貴」,明明中國是全球鐵礦石的最大買家,但人家提早佈局,早已形成了默契,連翻漲價,大賺中國人的錢。這就是中國戰略缺失的最佳表現。有趣的是,即便此後由於中國的宏觀調控,全球鐵礦石價格暴跌,生產源國損失慘重,也未見中國有關部門以此來做文章來強調中國市場的價值,具致命的衝擊和影響。戰略缺失和嚴重缺乏部門協調的問題暴露無遺。

實際上,中國市場的概念,其意義遠超經濟領域。圍堵中國是西方國家政治的一個熱門話題,但就中國市場的意義而言,歐巴馬政府可能低估了重返亞洲政策以及圍堵中國所造成巨大的戰略風險。南海問題上,中國與東盟國家一度處於緊張狀態,但實際中國對東盟、台灣和韓國均是逆差,如果採取市場制裁措施,影響和衝擊也必然很大。

當然,中國市場的概念要想在中國的戰略操作上成形和表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認識和戰略協調問題之外,還有大量的制度建設有待完善。但中國經歷過WTO的過程,實際已經擁有了系統地推進制度建設的政策能力儲備,只要認識清晰,政策路線圖的到位非遠不可及。

中國成為買方世界的王者之一,取決於世界,取決於全球化,更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認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