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等教育供過於求,弱勢學生很可能花了4年時間、付了幾10萬元學貸,卻沒有因為教育改善生活。

而大學教師的情況也慘澹。一位私立科技大學的資深教師表示:「比起10年前,我們學校的學生總數少了4分之1。我們知道學生數如果繼續下降,學校很可能會開始裁員;所以這幾年(老師)都會自發組團到附近的高中職招生,比較勤勞的人還會跑到外縣市去。就算這樣,學校的收入和支出,還是只能勉強打平。明年,真的不知道會怎樣。」

1129日,教育部核定全國51個大學系所自2016年起停止招生,其中包括3所一般大學共7個科系,以及20所技職院校共44個科系。招生狀況不佳,正是校系遭勒令停招的主因。

124日,教育部又公佈2015學年大專院校系所的註冊率,包括四年制大學、四技二專及五專,全台3038個科系當中,有67系註冊率未達3成,其中有34系註冊率掛零。

教育部部長吳思華近期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大膽預測:「未來半年,就會有學校有所動作(轉型、退場)。」

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台灣高等教育已經出現了5大危機。

危機1:老師坦言「賣文憑」

當大學教育成為學生的「買方市場」,學校為了招攬學生而降低錄取門檻、放寬課業要求,也就成了無奈的理所當然。

「填志願的時候,學生通常會打聽『這所學校好不好念?』為了招生率,我們不會對學生太嚴格、不隨便當人。你要說販賣文憑我也承認,但那是對無心課業的學生;對想學的孩子,我一定認真指導,所以我對得起良心。」一位私立大學教師毫不諱言,自己任職的學校,為了留住學生,往往在打分數時「加倍呵護」。

危機2:教育資源被稀釋

數字可證,台灣的大學之門的確比其他先進國家寬敞許多。根據教育部2012年統計,台灣20歲人口的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實際在學人口除以該年齡總人口)為73%;美國約52%、英國約39%、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會員國平均38%。台灣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高居全球之冠。

高等教育普及率偏高,卻不代表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教育品質。2014年,每位受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教育經費僅6300美元,遠低於OECD會員國2012年平均的15028美元。

危機3:經費集中頂尖大學

高等教育間的階級差異,只要從政府補助的經費與學校財報著眼,就能一目了然。臺大、清大、交大、陽明等頂尖大學的每位學生每年分配經費,皆超過1萬美元;私立大學及科大的每生分配經費就呈現絕對弱勢,大多在30004000美元。

造成巨大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經費投入。例如過去五年,教育部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第2階段,每年編列新台幣100億元預算,其中臺、成、清、交4所頂尖學府,每年就拿走68億元;相較之下,教育部自2013年開辦、專門補助技職科大的「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獲補助的12所學校,每年僅能分到12億元預算。

危機4:資深優秀教師離開

根據教育部統計,未來10年,有4分之1的教師,將陸續退休。

教師退休潮的解方,無疑是在保留優秀教師之餘,大力吸引國外優秀學術人才來台任教;但台灣僵化的敘薪制度,與繁瑣的評鑑升等程式,不僅讓大學難以對外爭取優秀學術人才,更讓原本留在國內的人才,一一被高薪挖角。

「臺大今年有10幾位老師被挖走,電資、管理學院等系所都有。」臺大校長楊泮池今年8月接受《今周刊》專訪即說,這些優秀老師被香港、新加坡、澳門的大學,以5倍薪水挖走,「無法聘到好老師,讓我更擔心學校的發展。」

危機5:大學畢業不懂實作

華夏科大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王順德表示:「科大電子系學生只要會操作馬達、考到一張室內配線技士證照,出社會月薪至少都有5萬元。但140個學生畢業後,進入相關行業的,常常只有67個符合這些標準。」

臺科大校長廖慶榮則表示:「大學畢業生不懂實作之外,學生的語言、文字、口語表達等『基本程度』太差,也讓企業必須花更多時間培訓。

為使大學退場有法可循,教育部今年已提出《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草案。關於哪些大學應該退場,教育部最明確的一次政策說明,是20139月提出的4項管控指標,內容包括:全校學生不滿3000人,且新生註冊率低於6成;大學評鑑成績太差;長期積欠教職員薪水;有掏空校產及買賣董事席位等違法事實。2014年,教育部則宣佈,將縮減註冊率不佳學校的補助金;連續兩年註冊率不滿7成的學校,即勒令停招。

大致上,公立大學不會在這波大學退場整併浪潮中遭受波及。簡單來說,除了特殊案例之外,教育部設定的退場標準,就像是一場「飢餓遊戲」,讓私立學校在市場機制下,憑招生實力,決定自己能否在殘酷的整併潮中存活。

來源:今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