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強檔季節將至,往年此時片商常主打迎合年輕男子口味的電影,例如凸顯男性氣概、電腦奇才和有女性花瓶角色陪襯的電影。
但今夏強檔片很不一樣。為吸引更多元的觀眾,美國電影公司選擇打破窠臼,開始停止套用一成不變的公式,例如今年將推出「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由以色列女演員蓋兒賈多特擔綱;「極凍之城」(Atomic Blonde),由女星莎莉賽隆主演;以及饒舌歌手吐派克(Tupac Shakur)傳記電影「眾所矚目」(All Eyez on Me),由小狄米崔爾斯(Demetrius Shipp Jr.)飾演這位已故的黑人傳奇歌手。
有充分證據可證明,擁抱多元文化是值得的,畢竟買票看電影的顧客超過一半是女性,而且美國電影協會(MPAA)發現,經常到電影院消費的非洲裔、西班牙裔和亞裔美國人數持續攀升,而經常上電影院的白種人卻逐漸減少。
研究非裔美國人議題的洛杉磯加州大學社會學教授杭特說:「今天,否認多元化對票房益處的好萊塢高階主管,可說是少之又少。」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這顯示好萊塢電影公司高層意識到多元文化已蔚為風潮,不該再一味重複以往證明賣座的公式。以下是紐時預期未來即使不會馬上破除,也會逐漸修正的五大票房迷思:
迷思一:由黑人或少數族群演員挑大樑演出的電影,海外票房不佳。
錯了。由三位黑人女星主演的「關鍵少數」,海外票房收入達6,000萬美元(總票房為2.29億美元);「衝出康普頓」(Straight Outta Compton)海外票房4,000萬美元(美國國內票房1.61億美元);勇奪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製作成本150萬美元,總票房約5,300萬美元,其中將近一半是海外收入。由黑人執導且卡司多元的「玩命關頭8」(The Fate of the Furious),全球票房剛突破10億美元。
迷思二:女性導向的電影,票房吸引力較弱。
錯了。基於MPAA的數據顯示買票看電影的人有52%是女性,女性主角卡司堅強的電影顯然有市場。由女性角色主導的賣座鉅片包括:「飢餓遊戲」(Hunger Games)系列電影,全球票房收入接近30億美元;最近兩部「星際大戰」(Star Wars)電影,合計已進帳30億美元;2012年票房意外拉出長紅的音樂片「歌喉讚」(Pitch Perfect),進帳1.15億美元,續集的票房收入更是倍增。
迷思三:觀眾對聚焦年長者的電影沒興趣。
錯了。美國退休者協會(AARP)調查發現,美國買票看電影的將近三分之一是50歲以上的人士。不多拍迎合嬰兒潮世代口味的電影,可能是電影公司的損失。由一群演技精湛資深演員主演的「金盞花大酒店」(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電影拍了兩部,合計拿下2.22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迷思四:限制級電影是票房毒藥。
錯了。最近一些R級電影票房大放異彩,證明重口味電影還是有不少觀眾愛看。金鋼狼(Wolverine)系列電影續集「羅根」(Logan)片中雖有血腥暴力場景,但上映不到兩個月就進帳逾6億美元。製作成本450萬美元的驚悚片「逃出絕命鎮」(Get Out),上映首周末登上票房冠軍,迄今全球票房已賺進1.93億美元。「死侍」(Deadpool)全球票房7.83億美元,寫下歷來票房最高的限制級電影紀錄。
迷思五:押注凸顯女性角色的喜劇片,風險很高。
錯了。理由與第二點相同。2011年的「伴娘我最大」(Bridesmaids)全球票房2.88億美元;2004年的「辣妹過招」(Mean Girls),1.29億美元;去年夏季的R級片「阿姐萬萬醉」(Bad Moms),1.84億美元;珍芳達、莉莉湯姆琳、桃莉巴頓主演的1980年電影「朝九晚五」(9 to 5),奪得那年票房排行榜的亞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