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都在玩什麼嗎?鬼抓人?跳房子?打棒球?還是去田邊抓昆蟲?玩耍是小時候課餘時間最美好的回憶,但下一代玩耍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美國研究顯示兒童的遊戲時間越來越少,而這會導致小孩焦慮和抑鬱的狀況增加,產生自我控制的問題,甚至自殺。
連小孩都沒時間玩遊戲的時代
研究作者 Peter Gray 博士是波士頓學院的心理學教授,他表示,從 1955 年以來小孩自由玩耍的時間就持減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人對小孩活動的控制程度越來越高「自由玩耍」在這裡指的是沒有既定行程的遊戲,沒有特定目的,就只是小孩自發性的玩樂。Gray 將這種「自由玩耍」視為生活的實驗室,能提供重要的生活經驗,缺乏這種經驗會讓兒童無法發展成自信而有能力的成人。
Gray 指出,有另一項研究發現相較於 1981年的孩子,1997年的孩子玩的時間和自由運用的時間都更少。1997 年的小孩上學的時間多18%,做功課的時間多145%,和爸媽一起去購物的時間多168%。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加入玩電腦遊戲的時間,1997 年的兒童每周還是只有玩 11 個小時。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有 85% 的母親認為自己的小孩在戶外玩耍的頻率和時間,都比自己小時候來的少。媽媽們出於安全顧慮限制了小孩的戶外遊樂時間,交通安全、惡霸和網路上的變態都是她們擔憂的原因。
此外,Gray 認為社會越來越重視學校教育和由大人教導的活動,這壓縮了小朋友的玩樂時間。幼稚園和小學教的東西越來越多,要學的才藝五花八門,很多小孩甚至沒有寒暑假可以玩樂。小孩的自主玩樂能夠為他們未來長大後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礎,不該為了上課而任意剝奪。
玩遊戲,好處多
玩遊戲是自由的,兒童必須自行探索目標和樂趣,這能讓他們能發展自我認同和找到自己的興趣。小孩在學校做事是為了成績和大人的讚美,但玩遊戲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學習和心智上的成長只是副產品,而不是被設定好的目標。
遊戲通常都有規則和方法,所以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孩子也能學會如何做決定、解決問題、自我控制和遵守規則。透過遊戲來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所處的環境,能讓小孩對自己的世界有可以掌控的感覺。這對他們的心理有莫大的好處,有助於避免焦慮和抑鬱的情緒。如果小孩沒有機會控制自己的決定和解決自己的問題,就無法學習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進而不會產生能自我控制的能力的自信。不能自我掌控那就會覺得自己只能依賴別人或是運氣,這會很容易造成焦慮和抑鬱。
遊戲也能幫助兒童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包括憤怒和恐懼等負面情緒。無論是打球、爬樹還是追逐,遊戲總是有一定程度的挑戰和壓力,小孩在玩遊戲的同時也在學著控制這些壓力源所產生的情緒。Gray 指出如果在童年沒有機會透過遊戲體驗和學習處理適度的挑戰和情緒,長大後更容易會無法承受激烈的情緒起伏,甚至被負面情緒擊垮。
遊戲也是讓小孩學習交朋友的好方法,而且是學會平等的和其他孩子相處。因為玩遊戲是自願的,小孩可以隨時不要玩,只有彼此尊重和平相處,遊戲才能繼續進行下去。孩子從中能學習觀察他人的需求,以及如何友善的與別人相處和交朋友。這樣的社交練習能讓小孩學會與他人建立關係,減少孤獨感並避免長大後被社會孤立。
不過最重要的,遊戲本身就是快樂的泉源。如果把遊戲時間拿來上課,不只減少了小孩感到快樂的時間,同時還增加了更多的壓力。Gray 認為現代社會這種剝奪孩子的樂趣,然後讓他們花更多時間處在大人控制和引導之下,根本就是設計來製造焦慮和憂鬱的。
放手讓小孩玩吧!
1950 年至今青少年的焦慮和憂鬱狀況大幅增加,一項研究顯示相較於5 年前,現代孩童和大學生出現明顯焦慮或憂鬱症狀的數量足足是當時的5 - 8倍之多。與 1950 年相比,2005年15歲以下兒童的自殺率已經是當時的 4 倍,而15 - 25 歲青少年的自殺率也翻了一倍。Gray 認為遊戲時間的消失是這個悲劇的核心因素,這個社會應該重新審視自由玩耍的價值。
當父母了解自由的玩耍能夠讓孩子在長大時保持心理健康,才會改變他們帶小孩的方式。許多父母不吝於讓小孩學習外語、才藝、數學和體育等科目,並時時盯著自己的孩子,深怕他們輸在起跑點上。但其實家長們該做的是退後一步,不要塞滿孩子的行程,讓他們有更多自由發揮想像力,任意玩耍的時間。這不只讓小孩能夠有快樂而充滿回憶的童年,也能成長為心智更健康的大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