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腦幹後方的小腦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與人體感知、運動、思想或情感功能都息息相關,透過使用最新儀器掃描,科學家現在更加掌握小腦的組成以及功能,也發現雖然被稱呼為「小腦」,但小腦其實一點也不小。

小腦的英文「cerebellum」在拉丁語中是「小小的腦」的意思,從外觀上來看,小腦的體積大約只有大腦的 1/8,被稱為「小腦」似乎是很正常的事,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最新研究卻讓這個稱呼可能受到質疑。

透過使用 9.4T 核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大腦並使用訂製軟體處理影像,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小腦實際上是平坦的薄片,為了適應腦殼中有限的空間,經過數百次折疊後才形成了人們現今看到的模樣。

透過使用訂製軟體,團隊也設法重建小腦的摺疊表面,結果顯示,儘管體積看似只有大腦的一半不到,但當小腦完全延展時,實際上的表面積幾乎相當於大腦皮層表面積 80%,與獼猴小腦的 30% 比例有十足差距。你可以想像一個 10 公分寬、91 公分長,僅有可麗餅厚度的薄片被細密摺疊放在大腦中,那便是你的小腦。

心理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家 Martin Sereno 認為,小腦如此巨大的表面積,正好說明了人類行為認知的獨特演化方向,「因為延展得太大了,它才必須以非常複雜的模式摺疊」。

過去研究發現,雖然大腦皮層和小腦間有許多相似,但關鍵不同之處在於,大腦皮層中代表身體不同部位的區域大致就像實際在體內排列那樣井然有序,但是在小腦中,一切就像畢卡索的畫般雜亂放置。

直至現在,科學家對小腦的外觀都還只有粗略的模型,但透過此項研究,人們現在有了小腦的完整「地圖」形狀,團隊認為,這將讓相關研究人員可以開始更深入了解小腦不同區域的作用。「為小腦『製圖』將會是未來十年有趣的新領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