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夏天炎熱,食物容易變質,近日傳出多宗食物中毒新聞。有研究發現,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會影響食品安全問題,全球食物中毒案例比預期增加兩成,情況比想像中嚴峻。

今年 6 月發表於期刊 Journal of Health Monitoring 的德國研究,關注由沙門氏菌、彎曲桿菌和弧菌、寄生蟲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以及海洋生物產生的其他毒素引起的常見食源性疾病(即俗稱食物中毒)。證據顯示,由於氣候變化,未來數年感染和中毒事件將會增加。

沙門氏菌和彎曲桿菌等細菌一般在夏季更頻繁爆發,因此持續高溫會增加發病率。 由於氣候變化會觸發極端洪水,隱孢子蟲和賈第蟲可能更常污染水系統或植被。受氣候變化影響,藻類也可能會在海洋大量繁殖,毒素繼而進入食物鏈。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指出,食源性感染和中毒個案增加,為德國公共衛生帶來風險。科學家建議使用新技術來追蹤食物供應鏈,但基於食品分銷網絡全球化、還有不同的加工和保存技術,令追蹤產品供應鏈以識別潛在風險有困難。

雖然這份報告僅針對德國,但並非與世界無關。去年11月歐洲環境署發表報告,指氣候變化將增加整個歐洲食源性感染的風險,包括以前未受某些特定細菌影響的地區;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EHS)曾發出類似警告,稱氣候變化將對全球食品安全產生負面影響。

巴塞隆拿自治大學食品安全教授 José Juan Rodríguez 引述流行病學調查指,平均氣溫升高與食源性疾病增加有關,食物中毒案件比預期增多20%。他解釋,如果食物暴露在攝氏20度中,4小時內會產生10個細菌,8小時內將有100 個細菌,12小時內將有1,000個細菌。如果環境溫度為攝氏30度,則4小時內細菌數將達1,000個,8小時內有100萬個,12小時內1 億個。

Rodríguez 形容,生產食物是漫長複雜的過程,從田野和農場開始,進入工廠和配送中心,最後到家庭、酒吧和餐館;而病原體是環境生物,可在任何一點污染食物,以目前技術並沒有辦法做到零污染。他指許多消費者喜歡選購新鮮、未加工、添加劑較少的產品,但添加劑中許多成分是防腐劑,可防止細菌繁殖,了解這一點很重要,公眾需要意識到遵循建議的食品保存指示和衛生措施之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