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國政府今年7月首次發布全面對華戰略,明確提出「去中國化,去風險化」的目標。德國電視二台(ZDF)日前發表分析文章,提出向台灣學習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擺脫對中國依賴的三種方法」

1025日,德國電視二台(ZDF)發文:擺脫對中國依賴的三種方法(Drei Wege aus der Abhängigkeit von China)。文章指出,德國對中國的依賴比對俄羅斯的依賴還要危險

文章稱,「如果俄羅斯是一場風暴,那麼中國就是氣候變遷。」這一觀點來自德國憲法保護局負責人托馬斯‧哈爾登旺(Thomas Haldenwang)。他的意思是,對於德國而言,(中共治下的)中國要比俄羅斯危險得多。

特別是現在俄羅斯和中國正公開聯手,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經濟上挑戰西方。而台灣向柏林展示了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台灣比德國更加依賴中國,同時也更受到中國的威脅。

第一點:強化對方的依賴

台灣有一個保護盾,那就是半導體。60%的普通半導體和90%最先進的高性能半導體均產自台灣。如果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之一台積電因為中國威脅要占領台灣而停止生產半導體,那麼全世界的車輪都將停滯不前,手機、電腦或風力渦輪機也將停產。

如果中國向台灣發動攻擊,德國將不得不對北京實施制裁。僅此一項就將導致德國損失約100萬個工作崗位,而這還不是全部。正如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DGAP)的高級研究員蒂姆‧呂里格(Tim Rühlig)所解釋的那樣:「全球大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貨物貿易是通過台灣海峽運輸的,(如果台灣出事)這些貨物都不會到達德國,這意味著我們將出現供應短缺和大規模失業。」

半導體巨頭台積電的成功是數十年產業政策的產物。近50年前,台灣的政府官員和工程師在台北的一個豆漿攤上會面,決定台灣應該將所有精力投入到一種不易被其它國家模仿的產品上。

如今,世界上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生產出像台積電製造的如此小而強大的晶片。並且全世界都希望該公司能夠不受干擾地持續生產,因為這關係到整個世界的利益。西方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阻止中國對台灣的攻擊,很大一部分是出於這個原因。

第二點:控制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早已不再隨心所欲地投資。過去,台積電在中國和新加坡建廠,而最近的投資則流向了日本、美國和德國。

台灣國家安全委員會祕書長顧立雄(Wellington Koo)在接受ZDF採訪時說,這絕非偶然。他表示,「雖然我們同意發展全球網絡,但為了保護供應鏈,台積電只投資於具有相似價值觀的國家。

在德國,目前的情況是中國企業對德國的投資會受到審查,但反之則不然。

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綠黨)在接受ZDF採訪時表示,在對外投資方面,知識泄露的風險特別高,當然還有錢財流失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最近政府對外國投資的擔保設置了上限。

他解釋說,「這些擔保以前是沒有上限的。現在,我們規定每個國家每家公司的擔保上限為30億歐元。由於中國是一個擁有眾多投資的大國,這就意味著我們為中國的投資擔保設定了上限。」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企業分散風險和市場,這樣就可以避免像福斯汽車那樣對中國市場產生嚴重依賴。

第三點:加強國內生產

與此同時,《歐洲晶片法案》目前也對德國有利。歐盟委員會和各成員國希望籌集430億歐元,用於補貼半導體工廠的投資。

台積電希望在德國城市德Dresden設廠為汽車工業生產半導體,投資總額為100億歐元,其中約一半為補貼。儘管原材料和後端生產仍嚴重依賴中國,但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認為這是向前邁出的第一步。他說,「總得有個起點。」

德國新責任基金會的揚-彼得‧克萊因漢斯(Jan-Peter Kleinhans)認為,一些工廠的啟動是行動主義的表現。他希望在哈貝克宣布這些政策之後,德國也能有一項長期的工業政策,穩步加強供應鏈和管理能力。

他解釋說,我們必須考慮「某樣東西是在世界哪個地方生產的,這種生產的中斷對我自己的生產意味著什麼。我們不能只考慮經濟利益,還要考慮地緣政治和環境因素」。

當然,這不僅適用於半導體,還適用於藥品、稀土和金屬。過去的情況是,哪裡最便宜就在哪裡生產,但時代在變,政治也在變。德國從現在開始行動雖嫌太遲,但總強於毫無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