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美歐關於太陽能組件的長期貿易衝突在四面八方引起了不滿,很多太陽能原材料製造商紛紛抱怨,這個市場仍然缺乏公平。但是,一個沒有捲入這些爭端的地區卻已經從中獲益良多。此外,在中國與歐盟(European Union)於周六達成協議之後,該地區有望再次獲益。這個地區就是台灣。

去年10月,美國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組件徵收大約24%36%的關稅,因為美國發現中國公司接受了不公正的政府補貼,並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但是,這項判決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它只適用於用中國大陸的太陽能電池做成的太陽能板。太陽能電池是用來組裝完成電池板的決定性重要組件。於是,很多製造商就從以台灣為主的其他地方購買太陽能電池,成功地避開了這些關稅。

例如,台灣的主要電池製造商新日光能源科技公司本月宣布,已經連續六個月實現增長,6月的收入增長74%,部分是因為它與同為製造商的DelSolar進行合併,產能得以提高。

台灣生產的電池可以比中國大陸製造的電池每瓦多賣45美分。跟蹤清潔技術行業的市場研究機構GTM Research的研究副總裁Shayle Kann說,台灣公司一直在滿負荷生產,清空存貨的速度也比中國大陸更快。中國太陽能電池和電池板製造商海潤光伏近期宣布,公司計劃與在台灣生產太陽能級矽材料的馬斯葛集團有限公司(Mascotte Holdings)進行合作,在台灣修建一個大型電池廠。

「美國在台灣留下了一個漏洞,中國公司可以利用這個漏洞,在不繳納關稅的情況下潛入美國市場,台灣也從中獲益不少,」諮詢公司Raymond James分析師Pavel Molchanov說。「他們向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公司額外收取的區區幾美分,比繳納關稅便宜多了。」他還說,倘若繳納關稅,每瓦的成本會增加大約20美分。

分析人士表示,有助於台灣企業的不僅是這個貿易漏洞,中國、美國和日本對太陽能組件的旺盛需求也起了一定作用,儘管有人曾悲觀地預測,這場貿易衝突會促使價格上漲、阻礙行業發展。專註於能源技術的投資銀行Ardour Capital的股權研究副總裁Adam Krop說,「我們並沒有看到很多表明市場正在趨緩的證據。」

歐洲的貿易協議也有助於促進生產量的提高。歐洲曾威脅要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徵收47.6%的關稅,迫於威脅,中國同意其製造商不會以低於每瓦0.56歐元的價格出售太陽能電池板。但這個價格甚至低於歐洲製造商向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投訴中國傾銷太陽能電池板時的售價。一些歐洲製造商周末表示,為了推翻上述協議,他們準備提起訴訟。在中國,140家製造商中有50家不同意這項協議,這就意味他們的商品需要繳納47.6%的關稅。

紐約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