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真正的無國界,真正的無遠弗屆,只發生在超級富豪身上!對超級富豪來說,世界不再以國家來區分,而只分成富人和窮人。他們像燕子一樣,夏天最愛聚集到英國避暑。他們已經變成一個環球族群,彼此之間的相同點遠多過於自己國家的同胞。不管超級富豪的主要住宅是在紐約、香港、莫斯科或孟買,如今它們逐漸自成一國。

除此之外,連心裡想的也漸趨一致,這些超級富豪除了欣賞其他的富豪以外,相對來說,也對其他人缺乏同情心,甚至有時會對底層感到不屑。他們覺得自己是憑實力贏得成就,導致他們只顧自身利益,再加上周遭都是志同道合的有錢人,更讓他們對別人的痛苦漠不關心。這樣的超級富豪們,卻如統治者般,漸漸左右著現在的世界!金字塔頂端0.1%的超級富豪將告訴你:「機會從來不是均等,努力也未必能致富!」

喬治的高人氣來自於對收租放款者(不勞而獲者)的批評,他主張的是沒有裙帶關係的資本主義,那是大家都贊同的觀點。這也是如今要對抗超級新富豪比對抗以前的強盜大亨更難的原因。裙帶階級當然還是存在,也過得很好,但如今的超級新富豪有個顯著的特點,相較於十九世紀的大亨鉅子,他們大多是勤奮致富。現代的超級新富豪也是靠工作謀生,例如墨西哥的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或俄羅斯的寡頭權貴都是自己白手起家致富的,而不是靠祖先留下來的地產。

超級新富豪的豪奢程度令人咋舌,例如避險基金負責人Ken Griffin的私人飛機大到裡面還有育兒室;微軟共同創辦人Paul Allen414呎長的遊艇「章魚號」上,停了兩架直升機、一艘潛艇,還有一個泳池。不過,如果他們的豪奢生活看似熟悉,甚至老派,如今新的超級富豪在其他方面其實代表著一種新的現象。Fitzgerald寫道,他那年代的富豪是「生來富貴」,他們懂得「及早擁有與享受」,他們是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半世紀前描述的那些富豪的曾孫:「社會進步始終擴大了地主的收入,讓他們的財富在金額及社會比例上都增加了,不必承擔他們造成的麻煩或支出。他們不需要工作、冒險、或節約就能日益富有,在睡夢中亦然。」

如今的超級新富豪大多不是如此,「靠祖產享受榮華富貴的人,並未獲得所有的利益。」經濟史學家林德特告訴我,「這次有很多的利益都是歸創新者所有。比爾蓋茲當上首富,相對於貝特弗公爵來說,那涉及更多的實力。」致力收集經濟資料的賽斯很擔心貧富不均的後果,但是連他也認同目前的全球新的超級富豪有個關鍵特質:他們是「勤奮致富」。他發現,1916年美國頂層1%的富人只有20%的收入是來自工作所得,2004年那比例增加了三倍,變成60%。賽斯和皮凱提在探討這議題的論文中寫道:「所以,二十世紀,高階管理者(「勤奮致富」)取代了資本擁有者(「收租者」)在金字塔頂層的位置。」

萊斯大學的邁可.林西教授(Michael Lindsay)為了研究美國老闆的背景與行為,採訪了五百多位美國的領導者,他也得出同樣的結論。2010年秋季,林西在哥倫比亞大學一場探討精英的會議上表示,目前美國企業、非營利單位、學術界的領導者大多不是靠繼承祖業或權貴背景出頭的。

2011年十月,美國國會預算局(無黨派的政府研究單位)的美國貧富不均研究也顯示同樣的情況—金字塔頂層的所得已從資本所得(睡夢中持續致富)轉為工作收入。這種對比不只出現在當今的超級新富豪與鍍金時代的富豪之間,從1970年代以來,頂層的所得就明顯轉變為工作收入。隨著頂層和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頂層1%的工作收入比重也逐漸增加,但資本所得的比重並未增加。以下是預算局對這轉變的描述: 

不含資本利得的資本所得(亦即利息、股利、租金)占高所得家戶的總收入比重持續減少,從1979年的42%降至2002年的21%……高所得家戶的收入組成改變,反映了一個更長的趨勢。整個二十世紀期間,對高收入的納稅人來說,資本收入的重要性大幅下降。2007年高收入族群的工作收入比重比二次大戰前高,因為高薪工作者已經取代金字塔頂層那些靠繼承財產或證券致富的人。

即使是金字塔的最頂層也是如此。三位經濟學家計算了2005年的數字(其中一位在美國財政部的賦稅署工作),他們發現即使是頂層的0.01(亦即年收至少千萬美元的超級富豪),薪酬收入的比重還是多於收租。薪資收入和事業收入約占他們所得扣除資本利得的80%,如果不扣除資本利得,則是占所得的64%。而且,跟頂層1%一樣,這種薪酬比重增加的趨勢和贏家通吃的經濟形態同時發生,1979年前述兩個比例都少了四分之一,分別是61%和46%。

你可以從當代超級富豪的生活看出那樣的改變。例如,黑石集團的共同創辦人彼得森是希臘移民之子,他的父親17歲移居美國,努力工作,最後在內布拉斯加州擁有一家小餐館。另一位共同創辦人施瓦茨曼是費城零售商之子。里昂.庫伯曼(Leon Cooperman)是高盛老將及避險基金的億萬富豪,後來開始大力批評白宮,他在2011年秋季寫給總統的公開信中,強調自己的平凡背景:「一生勤奮工作,再加上絕佳的運氣,讓我有幸享有豐碩的報酬,但我不是出生權貴之家。我父母從波蘭移民到美國後,家父就在南布朗克斯區當水電工,我是家中第一位獲得大學學位的人,良好的公立學校系統(莫里斯高中和亨特學院都在布朗克斯區)及父母的持續鞭策,讓我受益匪淺。」

2012年共有1226人登上《富比士》的億萬富豪榜,其中有840屬於白手起家。如今的超級新富豪的確很少人出生赤貧,早年獲得優越的教育幾乎是先決條件,如果父親又是富有的專業人士,那更是一大助力。不過,他們的多數財富是靠個人的努力、智慧及很多的運氣獲得的。他們不是出生權貴,而是靠實力取勝的精英,不是只會揮霍財富,他們也專注於創造財富。

而且,不只美國有那麼多白手起家的實例。全球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也讓傳統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有機會飛黃騰達,印度有一小群逐漸增加的「賤民富豪」就是一例。印度有些鄉下地方仍不准賤民(Dalit)從村落中的水井飲水,賤民的小孩在教室裡也被隔離在特殊的角落,以免他們的心靈汙染階級較高的同學。但現在印度已有賤民晉升為百萬富豪,例如艾受克.卡迪(Ashok Khade)擁有一家公司,專門建造與整修境外的鑽油平台,最近他成了《紐約時報》頭版報導的人物。一位賤民企業家告訴記者:「我們是以資本主義對抗種姓制度。」

白手起家是當今全球新富豪自我認知的形象,他們以此作為享受奢華、地位、影響力的正當理由。想要偷聽這些超級富豪的對話,有個方法就是翻閱專門為他們撰寫的限量版精美雜誌,例如名稱毫無創意的《Luxos》是以「您在地的全球奢華指南」自居,在歐洲頂級飯店的每間客房裡都可以看到。最近一期的內容有勞斯萊斯執行長托斯滕.米勒—厄特沃什(Torsten Müller-Ötvös)的專訪,他對於勞斯萊斯的買家提出以下的看法:「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很大的變化,如今的勞斯萊斯世代年輕許多,例如我們最年輕的顧客是一位28歲的印度企業家。我們發現很多顧客都是靠拼搏事業締造成就,他們想以勞斯萊斯犒賞自己。」

事實上,如果你想尋找代表這些超級新富豪的典型成員,他不會是珍.奧斯汀筆下那位擁有龐大彭伯利莊園的達西先生,他(超級新富豪依舊是男性居多)會是積極進取、受過良好教育的數學家,父母是中產階級或中上階級,年紀輕輕就掙得第一桶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