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系曾追蹤100名退休族4年後的生活狀況,其中對生活最感滿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不滿意退休生活的,則只有不到10個朋友。
日本聖加路醫院精神科醫師保阪隆稱50歲為「老後的入口」,50歲的修行決定老後是幸福或不幸的老人。40歲因眩暈症捨棄主管高薪,藤原和博提醒45∼55歲的人,從狹窄的「組織人生」轉換成「家族人生」,後半生要和家人一起面對,不要勞碌半生後,發現家庭和婚姻已經崩潰。
第1件事:用健康的方式照顧父母。下半輩子最重大的責任,就是照顧父母終老。
失智症協會家屬聯誼會會長周貞利照顧失智婆婆超過10年、失智父親8年,剛開始每天都像打仗,又累又心痛,直到先生勸她「兄弟姊妹裡,只有你可以親自照顧爸媽,不像別人只能透過越洋電話空著急,你應該覺得很幸福,」她才轉念,唯有把心放輕鬆,才能照顧好父母。
中山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郭慈安建議,照顧者要設定自己的底線,硬撐無法熬過照顧的辛苦,被照顧者也無法得到照顧品質,所以要適時求援、並盡可能維持原本的社交與活動。
讓自己保持幽默、運動、飲食正常、適時休息,用健康的方式來面對照顧重擔。
第2件事:放手讓子女飛。照顧的另一頭,就是面對羽翼漸豐的子女。懂得放手,是50歲父母的功課。
廣播人凌爾祥就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了放手的藝術。凌爾祥一直認為,運動很重要,從小就帶孩子去攀岩。看小孩一步步往上爬,她感觸:「只要做好保護動作,就可以讓他們自我探索」。
求學過程中,兩個小孩「一個每科必補、一個完全不補」,她也由著他們,完全不管他們的學業,讓他們自主管理,反而學業從來不讓人擔心。凌爾祥每天游泳1000公尺、慢跑4公里,每次運動完,就灌注滿滿活力,「把自己過好,就是對子女最好的愛,」她說。
第3件事:交不同年齡層的朋友。擁有廣泛社交網絡的人比起孤獨的人,長壽的機會高出50%,孤獨對健康的損傷如同吸菸。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系曾追蹤100名退休族4年後的生活狀況,其中對生活最感滿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不滿意退休生活的,則只有不到10個朋友。
研究人員因此得到一個重要結論:團體和情感方面的支援,是左右退休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影響程度更勝於金錢。即使保持單身,但有很多親近的朋友、家人、鄰居,參加有意義的組織,照樣可以擴大生活圈,享受精彩的老年生活。
而交往比自己年輕的朋友,也會讓人朝氣蓬勃、色彩繽紛。幸好現在有社群媒體如臉書、噗浪、twitter,以及智慧型手機的社交軟體,都讓關係維繫更為便利。
所有的親密關係都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提早開始「收編」,從中年開始累積下一階段的老來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