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們喜歡認為自己是有理性。但事實上,人類很容易被數以百計的偏見所左右,導致出現許多非理性的思考和行為。有時,人們把這些非理性的表現稱之為盲點。

美國心理學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的有關人類經常做出不合理的事情的研究,使他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卡尼曼的研究打開了迅速擴大的行為經濟學的領域。類似的見解,也重塑了從行銷到犯罪的各種行為。

2  

以下是美國科技博客網站《商業內部人》(Business Insider)所收集的最值得關注的「盲點」清單。希望能夠給您提供線索,看看這些認知偏差或盲點如何影響著人們作出決定。

1、先入為主
人們過於信賴自己第一次所聽到的訊息例如,在工資談判中,不管誰先報價,在每個人的心中都確立了一系列合理的可能性。人們對第一報價的自然反應是還價,或者總是圍繞最初的報價上下浮動。

「大多數人都具有很強的信念,認為他們不應該第一個開口報價,」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教授雷.湯普森(Leigh Thompson)說:「我們的研究和大量確鑿的研究表明,結果完全相反。第一報價(的效果)更好。」

2、觀察者的期望效應 
我們的期望不自覺地會影響到我們如何看待結果。例如,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尋找某種結果,可能會不小心去操縱或解釋這些結果,來達到期望值。這就是科研領域所說的「雙盲」實驗現象。

3、從眾效應 
人們接受一個信念,往往基於持有這種信念的人數。這是群體思維的一個強有力的形式,這就是為甚麼一些會議並沒有效率的原因。

4、盲點 
沒有認識到你的認知偏差,其本身就是一種偏見。

5、支持自己的選擇的偏見 
你已經選擇了的東西,你會覺得它是積極的、正面的,即使你的選擇其實是有缺陷的。比如,你認為你的狗很棒,即使它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咬人,你也不改初衷,同時,你認為其他的狗是愚蠢的,因為它們不是你的(狗)。

6、誘餌效應 
這種現象常常用於市場行銷,消費者在兩種選擇之間往往有所偏好,而一旦出現第三種選擇,偏好就會有所改變。比如,如果有大小兩種杯型的汽水供選擇,人們可能會選擇較小的那個,而如果提供了更大杯的第三選項,人們可能就會偏向於選擇中杯大小。

7、高估了訊息可用性
人們往往會高估他們所獲得的一些訊息的可用性。例如,一個人可能會認為吸煙未必是不健康的,理由是,他的祖父每天吸三包煙,卻活到了100歲,這一爭論忽略了他的祖父的案例僅是一個特例。

8、同情的隔閡
當人們處於一種思想狀態時,往往不理解其他人的另一種思想狀態。例如,如果你是快樂的,你無法想像為甚麼有些人會不開心。

9、難易的偏差
每個人都在一些容易解決的問題上過於自信,而對那些難於解決的問題信心不足。

10、羊群效應
人們往往愛扎堆,特別是在困難或不明朗的時期。

11、誇張的折扣
人們傾向於希望得到一個直接的回報,而不是在未來獲得一個較大的增益

12、訊息量的偏差
人們傾向於尋求更多的訊息。更多訊息,並不總是更好。事實上,較少訊息,往往有助於人們做出更準確的預測。

13、消極 
人們傾向於把更多的重點放在負面的經驗上,而不是正面的經驗上。患有這種偏見的人覺得「不好強於好」。對於某個特定的情況,他們會預測自己將得到的威脅大於將獲得的機會。

14、鴕鳥效應 
像鴕鳥一樣無視危險或負面訊息,人們所做的只是把頭「埋在」沙子裡。

15、安慰劑效應 
相信正在發生的某些事情,將有助於未來所發生的結果。這是股市週期的一個基本原則,醫療服務的功能也基於此。

16、規劃謬論 
人們傾向於低估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

17、叛逆
渴望做別人要你所做的相反的行為,只是為了證明你有選擇的自由

18、過度依賴專家
過度依賴專家意見。其實,「專家」未必比其他人有更大的機會來預測一個結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