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薩走廊(Gaza Strip)危機再度升高,718,以色列宣布對加薩走廊發動地面軍事行動。這次的以巴衝突,源自於有3名以色列青少年在約旦河西岸遭到綁架與殺害,以色列政府認定是哈瑪斯Hamas所為,因此在加薩走廊展開空襲行動。

關於這次的以巴衝突,仍有許多相關背景資訊需要認識,才能真正了解以巴衝突的根源以及影響,以下是關於這次以巴衝突不可不知的11點事實:

1.加薩走廊過去曾是埃及領土的一部份,如今與約旦河西岸完全隔離。

加薩走廊與其他巴勒斯坦(Palastine)人口稠密的城市隔離開來,巴勒斯坦人目前多半居住在約旦河西岸。儘管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這兩個區域都有大量的巴勒斯坦居民,但卻是無法相互聯繫的兩個地理區域。

以色列佔領加薩走廊之前,原本歸屬埃及管理。1967年,以色列與埃及爆發戰爭,並佔領加薩走廊,直到2005年撤離為止。

2.加薩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加薩走廊面積為376平方公里,人口大約為160萬,密度相當高。若要進行對照,美國賓州面積大約為366平方公里,人口約150萬。換句話說。加薩走廊的人口密度與美國主要城市相當。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Adam Taylor整理的數據顯示,加薩市是加薩走廊人口數量最龐大的城市,也是全球人口密度第40高的城市,與亞洲其他超級城市不相上下。

正因為如此,若要對加薩走廊發動空襲,勢必會傷及無辜,而且哈瑪斯在某些人口聚集地區布署火箭發射站。因此,儘管以色列試圖避免傷及百姓,但若要在加薩走廊發動空襲,必定會傷害到手無寸鐵的居民。

3.以色列過去在加薩走廊建立軍事基地與屯墾區。

以色列佔領加薩走廊的模式,與過去佔領約旦河西岸相同:都是建立軍事基地與屯墾區。

2005年,當時的以色列總理夏隆(Ariel Sharon)決定撤出加薩走廊。夏隆長期以來便是以色列最出名的鷹派代表,他反對巴勒斯坦獨立建國。但到了2005年他卻表示,佔領加薩走廊已不符合以色列的國家利益。

夏隆宣布撤離前哨部隊以及一萬名的屯墾區居民。然而,這項決定卻在以色列國內引起極大爭議,更遭到右派的反對。現任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當時任職財政部長,他憤而辭職以表達抗議。

夏隆將加薩走廊交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負責接管,這個組織是由崛起於約旦河西岸拉姆安拉(Ramallah)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溫和派政黨所領導。但不久之後,哈瑪斯迅速成為加薩走廊地區最重要的政治組織,導致如今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居民被迫與西岸的同胞隔離,被不同的政治組織所統治。

4.哈瑪斯是國際伊斯蘭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拒絕承認以色列。

哈瑪斯是穆斯林兄弟會的分支,穆斯林兄弟會是穆斯林世界的重要政治團體,曾掌控埃及政府一年。雖然哈瑪斯並非由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領導階層所掌控,但兩者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與其他兄弟會分支團體不同的是,哈瑪斯擁有自己的軍事組織卡薩姆軍團(Izz ad-din al-qassam brigades)

1987年成立以來,哈瑪斯便與以色列不斷爆發衝突,最常見的手段就是自殺炸彈或火箭攻擊。他們的目的是要驅逐以色列,爭取巴勒斯坦獨立建國,並拒絕承認以色列。部分哈瑪斯領袖曾表示,他們只要求西岸與加薩走廊的領土,但沒有人能確定哈瑪斯是否真的可以或願意與以色列達成協議,當然這必須建立在以色列也願意與巴勒斯坦和談的條件下,只是以色列是否有這個意願,頗令人懷疑。

5.哈瑪斯是由巴勒斯坦人透過民主程序選舉出來的。

哈瑪斯認為他們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就某個角度而言,這也是事實。在美國布希政府支持下,2006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進行議會選舉,結果哈瑪斯贏得多數選票。

但是,哈瑪斯拒絕承認以色列,也不願意遵守過去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政府達成的所有協議。哈瑪斯與溫和派政黨「法塔」政黨爆發血腥內戰,並佔領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的政府分庭抗禮。

現在,哈馬斯與法塔之間的關係比以前和緩許多,今年4月雙方簽訂了一項協議,共同成立臨時政府,並同意在接下來的5個月內,在加薩與約旦河西岸地區進行選舉。但是,對於這次的加薩危機,雙方卻存在有很深的歧見,哈瑪斯不斷發射火箭攻擊以色列,法塔則是強烈呼籲停止敵對狀態。目前無法確定,臨時政府是否能撐得過這次的危機。

6.哈瑪斯不是加薩走廊唯一的軍事組織,其他軍事組織也都不斷向以色列進行火箭攻擊。

加薩走廊還有其他許多軍事組織,其中最出名的是伊斯蘭聖戰組織(Palestinian Islamic Jihad)。這些組織比哈瑪斯還要激進,而且完全訴諸武力手段、而非透過政治途徑,與以色列斡旋。

自從以色列在2005年撤退之後,哈瑪斯與其他軍事組織便從加薩走廊發射數以千計的火箭轟炸以色列。雖然並沒有造成太多傷亡,但卻對以色列人的生活帶來不便、房屋受損,這也是以色列對哈瑪斯領導階層最大的不滿。

以色列將所有從加薩走廊發動的火箭攻擊,都算到哈瑪斯頭上,有時哈瑪斯也被迫捲入原本極力要避免的武力衝突。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其他軍事組織的武力攻擊行動,是導致哈瑪斯與以色列衝突的關鍵因素之一。

7.以色列封鎖加薩走廊,引發人道危機。

2007年開始,以色列封鎖加薩走廊,嚴格限制進入加薩走廊的邊境和領海交通,同時也限制食物、水、電力、瓦斯、建築材料以及其他必需品的供給。

以色列封鎖加薩的目的,是阻止哈瑪斯取得建造火箭和迫擊砲的原料。但很明顯的,封鎖的另一個目的,是削弱哈瑪斯的政治勢力。理論上來說,限制物資的流通,就會促使巴勒斯坦人轉而支持立場較為溫和的政黨,進一步逼迫哈瑪斯向溫和派靠攏。

但是封鎖政策卻讓加薩走廊的居民生活痛苦不堪。國際救援組織樂施會(Oxfam)表示,「封鎖行動已經重創加薩走廊的經濟,許多人無法離開加薩,也無法接受醫療與教育。」

8.以色列與哈瑪斯在加薩走廊發生過數次戰爭。

以色列撤離加薩走廊之後,與哈瑪斯爆發過三次戰爭:分別是在2006年、20082009年、以及2012年。前兩次戰爭,以色列均曾入侵加薩走廊,第三次戰爭僅採取炸彈攻擊。2006年的戰爭起因於哈瑪斯綁架一名以色列士兵,情況極類似這次的衝突。這次衝突的導火線是有3名以色列青少年遭到綁架與殺害,以色列政府相信是哈瑪斯所為,於是對加薩走廊發動空襲。

至於2008~2009年以及2012年這兩次戰爭,以色列分別以「鑄鉛行動Operation Cast Lead」以及「防衛柱行動Operation Pillar of Defense」代號稱之。以色列發動這兩次戰爭的目的是要摧毀哈瑪斯以火箭攻擊以色列的能力,因此目標是破壞飛彈庫以及補給線,徹底阻斷未來可能的火箭攻擊。

2012年之後,哈瑪斯的火箭攻擊力道大不如前,我們可以說以色列的策略奏效。但是這兩次戰爭期間,巴勒斯坦人的傷亡相當慘重。

9.哈瑪斯的火箭是來自伊朗援助。

伊朗是哈瑪斯最重要的國際盟友。這幾年伊朗持續提供資金與先進火箭武器給哈瑪斯。不過,2012年,哈瑪斯與伊朗之間因為對於敘利亞內戰問題立場不同,雙方關係出現裂痕。伊朗選擇支持阿拉維特派(什葉派分支)的敘利亞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對抗受到多數巴勒斯坦人支持的遜尼派反抗軍。哈瑪斯則拒絕替持阿薩德背書,因此伊朗決定停止對哈瑪斯的現金援助。

然而,哈瑪斯與伊朗之間的關係今年似乎又開始好轉。今年3月,以色列攔截到一艘船隻,上面載有M320火箭,準備運往加薩。經過聯合國調查,這艘船隻是由伊朗港口出發;5月時,伊朗重新恢復對哈瑪斯的現金援助。

伊朗的涉入使得加薩走廊的情勢更加複雜。以色列這次發動攻擊的第二個目的,很可能是要警告伊朗,他們再也無法透過援助哈瑪斯,牽制以色列。另一方面,伊朗的援助也使得以色列更難透過封鎖手段,迫使哈瑪斯屈服。

10.加薩地道非常重要,但也引發高度爭議。

由於以色列封鎖,哈瑪斯無法取得必要的物資,於是想出了另一個辦法:建造可通往埃及的地道,走私被以色列禁止的貨物。

這些地道對哈瑪斯與一般居民來說,都非常重要。哈瑪斯透過地道走私武器、火箭零件以及發動軍事攻擊和統治加薩需要的物資。一般居民則是走私藥品、食物和被以色列禁運的物品。

2013年,埃及軍方發動政變,推翻穆斯林兄弟會支持的政權,地道經濟便遭受打擊。埃及政府關閉多條地道。因此,以色列認為,現在的哈瑪斯防衛能力必定相當薄弱,因為他們無法取得需要的物資,而以色列發動地面攻擊的原因之一,也是為了要摧毀這些地道。

11.埃及只能控制不歸以色列掌管的邊境地面通道。

如果不走地道,同時又要避開以色列控制區,目前能通往加薩走廊的交通只有一條:位於埃及邊境的拉法通道。至今埃及仍嚴格控管人們與物資的進出。此外,穆斯林兄弟會是埃及最大的反對勢力,因此埃及政府沒有理由要協助哈瑪斯。

但拉法通道對哈瑪斯很重要,因此哈瑪斯希望藉由這次的軍事衝突,迫使埃及重新開放拉法通道。理論上,哈瑪斯會想方設法利用埃及民眾對以色列的憤怒,迫使埃及政府讓步,重新開放邊境通道,並給予巴勒斯坦人民需要的人道援助。

加薩走廊:位在以色列西南、埃及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東北、地中海東南海岸一個區域,面積約360平方公里(約台北市的1.5倍大),人口密度約是台北市的40%。這個地方和戈蘭高地(敘利亞西南方的一塊戰略要地)及約旦河西岸地區都是1967年的六日戰爭(又稱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被以色列占領的三塊地區。到了20076月,伊斯蘭民兵組織哈瑪斯(Hamas)占領了加薩走廊,由於哈瑪斯和以色列是世仇,因此以色列開始嚴格封鎖加薩走廊,這地區於是成為全世界物資最缺乏、貧窮、戰爭及暴力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