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錯覺嗎,還是機器人技術的崛起和其為就業市場帶來的威脅在過去幾個月裡確實與日俱增?無論是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還是《紐約時報》和好多書店,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到處都在宣傳智能機器人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這些機器人無所不能,能在職場上全方位地取代人類。

好吧,也許真是這麼回事,我自己就在一家機器人公司就職,這樣的觀點讓我有點煩心。當然,我會明確地告訴你,我不會談論智慧型機器人在人類生活的每個領域都能做些什麼。

我能說的是製造商正在面臨具體哪些困難。顯然,從工會到政府都認為製造業是解決美國就業問題的良藥。這是有道理的。製造業的乘數效應眾所周知:每銷售處一美元的產成品都會為其他各個行業創造 1.33美元的產出換句話說,製造業每多出一個工作機會,就能夠為周邊相關行業多創造1.53 個工作。不管這些結果是如何得出的,它們在推動人們進入製造業工作時都是有力的數據。

「robots working」的圖片搜尋結果

然而在今天,關於製造業就業存在一個我們不願面對的現實。不久之前,《Forbes》曾報導製造業當下有20萬個工作空缺。最近,Deloitte報告稱空​​缺工作到了2025年時會達到大約200萬個。在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一個現實:現在的製造業勞動力正在老去,而年青一代對這些工作並不感興趣。

捷普(Jabil)等製造商認為,現在有必要檢討曾經遍布全球供應鏈的低成本勞動力模式。製造商需要縮短與設計和創新中心以及終端市場之間的距離。因此,未來的工廠將有著更小的規模,更接近消費者,並且僱用當地人才。工廠的生產也會更加依賴於科技,同時需要高技能工人,這些工人會擁有相關資格證書、接受與目前美國大多數高中提供的不一樣的教育。

這樣我們就會有更多技術型工作,薪酬水準也會隨之提高。但是,許多人對製造業的工作都抱有負面印象。

現在是時候反思我們對工作的定義了。有一家電子設備製造商擁有一支團隊,他們每八小時輪班一次,趴在顯微鏡上對只有一個硬幣大小、薄如紙片的東西進行肉眼檢查。你會想做這樣的工作嗎?你會想讓你的孩子或者孫子做這樣的工作嗎?

讓我們面對現實。無聊的重複性工作會令人變得麻木,像機器一樣。製造業中還有幾百種不同的工作都是如此,完全不適合人類去做。

因此,讓我們反思一下工作的定義。現在那些精明的公司發現,若想釋放可持續的創新潛能,關鍵在於建立起人與機器人共同協作的勞動力結構。在這種模式下,機器人可以做那些高度重複、低技能要求的工作,而人類則可以專注於那些能為消費者帶來新鮮事物、能夠從根本上帶來改變的工作 那些需要認知能力和創造力的工作 那些能貢獻產品創新和競爭價值的工作 那些讓製造商和整個業界生態系統不斷發展繁榮、對經濟有貢獻的工作。

Nicholas Carr在《紐約時報》的文章中指出,機器人會永遠需要人類的存在,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是時候關注人類如何與機器人共同協作,並停止為失去那些沒人想做的工作瞎操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