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低迷但心情還是要顧,現代人花錢出國、花錢買車、花錢在各式各樣科技配備上,人們花錢是為了尋找快樂,然而在這麼多物慾的當下,錢要如何花在刀口上,又能花的開心是一門學問。專家告訴你,花錢買經驗,而不是買物品,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過去許多研究顯示,購買經驗比購買物質獲得更多滿足。《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月刊登一篇研究,科學家要進一步探索的是,什麼驅動力讓購買經驗能獲得的持久的快樂,他們發現除了花錢之後的快樂感受,花錢買經驗之前就已經在獲得快樂的感覺。
簡單來說就是花錢買經驗從期待開始就可以感受到快樂,如旅行、音樂會、電影等等,都比買一個物質更好。研究人員表示,等待這個經驗引起的快樂與興奮感受,比等待一個物質商品更多,反之,等待一個物質只會讓人感到沒耐心,試想在餐廳裡等上菜,與期待一趟旅行的感覺就很不一樣。
再者,花錢買經驗讓人更快樂,因為經驗無從比較。作者提到過去一個實驗問受訪者,你希望自己拿比同儕低的高薪,還是比同儕高的低薪,許多人都答不出來,但問到當你的同儕都只有一週假,你要兩週的假,還是你要四週的假,但同儕有八週,所有人都毫不猶豫說要四週的假,因為經驗是無從比較的。
經驗購買也與認同、連結、社交行為有關,查看過去的購買行為,購買經驗總是比物品讓人更快樂。因為當我們擁有的愈多,我們就會習慣這些東西存在,而不會去感謝。且事實上,人們通常不太喜歡聽到誰擁有什麼,但人們會希望聽到他們的人生經驗。理智的人比較會談論他們的經驗而不是物質,分享經驗是社會關係的核心之一。
等待一個經驗的過程也比較正面,譬如人們在買演唱會門票的排隊隊伍中會跟旁人討論某某首歌,由此形成一個社會關係的連結。但人們在排隊買物品的時候,比較容易劍拔弩張。研究人員表示,「購買經驗時人們比較顯得大方,比較易於追求社交活動。」
想像經驗的購買與思考未來物質的購買有何不同,作者認為,佔有物質之前你就知道你將擁有的是什麼,而不需要想像各種不同的結果,但是從經驗購買中可能得到最大的效用,尤其愈早計畫的經驗會愈有價值,反之,衝動性購買的期待已經完全被浪費。
作者強調,這種經驗購買的好處在樂觀的人身上效益更大,因為有些人不喜歡驚喜,有些人根本不期待經驗,認為經驗可能會出問題。
心理學家 Matthew Killingsworth 研究人們不快樂因素發現,人腦有 47% 的時間都在徘徊,念書、與朋友交談、做菜、育兒任何時候的腦袋都不見得能專注在當下,而人們往往徘徊的事情都是擔憂或負面情緒上,認為想東想西是使得人們不快樂的原因之一。他表示,活在當下是解藥,但很難避免腦袋胡思亂想,因此我們要自己創造快樂的途徑,而購買經驗可以讓自己活在充滿期待的時刻,收集正面的故事與回憶。
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的物質與經驗消費組合架構,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在這個架構下,我們可以使用它,當我們腦袋又開始雲遊的時候知道要往哪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