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一段時間後,急於幫國內產業找到更大的海外市場,即開始了 19 世紀對亞洲國家的一連串叩關行動,全球化一直是西方世界的終極目標,但隨著經濟成長停滯,全球化遭到反省,流行保護主義。然而經濟學人分析,自由貿易才是二戰後讓人民脫貧,邁向經濟繁榮的根基,錯在政治人物沒有善盡職責。
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一直倡導外國人的不公平競爭是美國失業的根源,他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還要收回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對中國展開貿易戰爭,就連過去協助 TPP 談判的希拉蕊,為了選舉都譴責 TPP。仰賴出口經濟的德國,上月上萬民眾為反對歐盟與美國的貿易協定走上街頭。
英國的脫歐公投也是反應人民面對移民對英國公共服務、工作、文化衝擊的恐懼。跨國企業的避稅政策被大力抨擊。報導認為,有些批評家說得對,各國政府與企業一昧追求自由貿易,但面對受影響的人卻默不關心,最後讓自由貿易的問題愈來愈失焦。
全球化的進程漏洞很多,還有很多待改善的空間,這與關起國家大門是兩回事。批評者抨擊全球化是佳惠企業與富人,這論述是錯誤的。報導分析到,戰後幾十年全球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是來自世界貿易的大爆發。出口成長與外國投資讓中國上億人脫貧,且愛爾蘭到南韓的經濟也因此改變。
出口企業比只做國內市場的企業更有生產力,給的薪水更高,半數的美國出口商品都到了有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一項針對 40 個國家的研究發現,若跨境貿易不再,最富有的消費者購買力會損失 28%,但收入底層十分之一的人會損失 63%。
全球化還帶來其他好處,移民不只改善自己的生活,接納移民的國家經濟也跟著改變,如 2000 年以來到英國的歐洲移民是英國的財富淨貢獻者,為 2001 到 2011 年英國公共財政帶來 340 億美元收入。國外直接投資為本土帶來競爭,科技、管理知識與工作。
但各國面對少數因貿易而損失的人做得太少,美國花在來重新訓練勞工,幫他們找新工作這方面工作只付出 GDP 的 0.1%,是富裕國家平均的六分之一,更可悲的是,美國兩位總統候選人針對因自由貿易或便宜科技而工作受影響的人,沒有提出任何政策來幫助他們。
許多人視簽署貿易協定是違反民主,但其實提升國家自主權有很多種做法,如國家可藉對財政控制權來協調跨國公司稅制,針對資本流動制定辦法可以恢復國家對貨幣政策的掌握度,這些做法才是保護主義與國家主義對全球化更合理的反應,而不是一昧的反對全球化。
1840 年代英美等國吹起自由貿易風潮,當時政治人物與人民都相信封閉的經濟體只對有權者有利,會傷害勞動階級,他們當時是對的,現在也是一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