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提到讀書時,很多人都會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但又有誰能比華倫‧巴菲特做的事更多?為什麼巴菲特有大量時間閱讀?背後有什麼可借鑑的地方?近日,暢銷書作家麥克西蒙斯(Michael Simmons)發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了巴菲特獨特的做事風格。

「wallet buffet」的圖片搜尋結果

當西蒙斯告訴人們,巴菲特遵循 5 小時規則,把 80% 時間花在閱讀和思考時,他們的反應都可預見:「他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他是巴菲特,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我永遠達不到那一步,也做不到那樣。」雖然這種反應可能讓人們自我感覺良好,但肯定不會讓他們變得更聰明。

事實是:巴菲特從小學開始就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閱讀和思考。擁有更多錢或管理一家大公司,並不能給你更多空閒時間;閒暇從來不是默默出現,除非退休,否則人們不會有大量空閒。相反地,空閒時間是一種策略,是以不同方式看待時間的結果。

出於對巴菲特獨特的策略的好奇,西蒙斯讀了幾本關於他的書、他寫給股東的大部分年度信件,看了他幾乎所有採訪。

以下是巴菲特在職業生涯中,為了有更多時間閱讀和思考而採用的六大策略。你可以「複製」,這樣每天就有更多時間做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當你閱讀這些策略時,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策略並不像你在網路看到的典型組合策略,大多數人都忽略更深層次的模式──首要心智模型。

巴菲特策略 1:殺死繁忙的工作

巴菲特從日程表劃掉幾乎所有 CEO 必須完成的任務:他從不與分析師交談(據巴菲特估計,一個典型 CEO 會花 20% 時間與華爾街分析師交談)。

他很少接受媒體採訪。

他不參加業界活動。

他幾乎整個職業生涯都住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一個紐約市外的地方。

他幾乎不像典型的 CEO 參加任何內部會議。

重要的是,這些決定不是偶然發生,要做出這些決定,巴菲特需不斷抵抗龐大社會壓力。透過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員麥克‧弗林特(Michael Flint),了解巴菲特如何應付分心與他應該承擔的義務。

巴菲特曾經介紹弗林特確定優先次序的三步驟策略,你現在就能嘗試一下,以便真正理解這個訊息:

首先,巴菲特讓弗林特在一張紙上寫下前 25 個目標。

接下來選出前 5 個。到目前為止,沒什麼特別。

最後,他讓弗林特把那 20 個沒有選的目標放到「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避免」的清單。

第三步,你會看到巴菲特在排定優先順序的天才之處。大多數人只專注前 5 個目標,然後間歇性投入精力給其餘目標,但巴菲特沒有。他建議弗林特:「不管怎樣,這些事情都不應該引起你的注意,除非你已成功完成前 5 個目標。」

巴菲特的策略有幾個基本事實:

20% 優先任務會占據結果的 80%,巴菲特最優先考慮的 5 個目標就是 25 個目標的 20%

對時間構成真正威脅的是「披著羊皮的狼」──這些活動讓我們感覺努力工作,但最終不能改變現狀。巴菲特的「三步驟」方法,就是為了預防這些。

優先化的真正挑戰在於說「不」 答應很容易,真正困難的是對繁忙的工作說不,因為繁忙的工作能讓你從待辦事項清單劃掉一項而感到滿足:履行對別人的義務,做一件簡單的事情,寫一封電子郵件。

巴菲特策略 2:只和那些你認為可以永遠共事的人一起工作

「如果你無法想像自己能與某個人共事一生,那麼一天也不要與他們共事。」──矽谷天使投資人納瓦爾‧拉威康特(Naval Ravikant

與巴菲特嚴格審查工作活動的方式類似,拉威康特也對與自己合作的人嚴格審查。

巴菲特只和他信任的首席執行長合作,這些首席執行長能取得成果,他認為自己可和他們一起工作幾十年。因此,收購一家公司之前,他極少談判和調查,也不會對自己收購公司的首席執行長有太多干涉。此外,他很享受與首席執行長的談話。

但注意,「信任」這個詞讓巴菲特放棄收購許多財務很有吸引力的公司,只是因為他不信任這些公司的首席執行長。

巴菲特策略 3:讓事情保持在超級超級簡單的狀態

巴菲特消除了公司所有官僚作風。巴菲特入主的波克夏‧海瑟威控股公司有近 40 萬名員工,但總部只有 20 多名員工。巴菲特的個人生活也很簡單,他住在一棟不起眼的房子(60 年一直住在那裡),每年個人開銷 10 萬美元。

一般人的職業生涯、公司、生活中,讓事情變得複雜非常容易,事實上這是常態:當你獲得更多利潤,雇用更多員工很正常,隨著你賺的錢越來越多,花的錢越來越多也很正常。

只是真正強大與獨特的是讓事情簡單化,這需要努力和技巧,這也是巴菲特天才之處的一部分。這麼說很奇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最極端的極簡主義者。

巴菲特策略 4:專注於少數高品質的賭注

巴菲特每年只做少量投資。西蒙斯記得他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相當震驚,「人類史上最富有的投資者怎麼可能交易這麼少?」

Housatonic Partners 基金創始合夥人威廉‧桑代克(William Thorndike)在著作《The Outsiders》給了答案:巴菲特相信,集中投資組合會帶來非凡回報,優秀的投資標的很少出現。他多次告訴學生,如果他們在職業生涯開始時拿到一張只能打 20 孔的卡片,代表他們投資生涯可投資的總數量,他們的投資結果就會改善。

正如他在 1993 年度報告總結:「我們認為,如果讓投資組合更集中的政策能提高投資者對一家企業的思考強度,也提高他在購買該企業之前對其經濟特徵的滿意度,那麼這政策很可能會降低風險。」

簡言之,巴菲特的意思是:

投資的訣竅就是看著球一個接一個拋過來,靜靜等待球來到你最拿手的高度再出手。如果人們大喊,「揮棒啊,你這個笨蛋!」請直接忽略。

巴菲特策略 5:專注於長期投資

巴菲特會長期持有股票。據桑代克稱,巴菲特目前持有的前五大股票期權,持有時間平均超過 20 年。相比之下,典型共同基金的平均持有期不到一年,這意味著投資活躍度處於極低水準,巴菲特稱之為「近乎懶惰的無所事事」。

巴菲特在知識投資方面也運用類似概念,這給他帶來長久回報。巴菲特唯一的授權傳記,作者評論她從巴菲特身上學到的東西:

「你學習和投資的東西,應該是能積累的知識,這樣知識就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因此,與其學習一些明天可能過時的東西,比如某種特定類型的軟體(兩年後甚至沒人使用),不如選擇那些能讓你在 10 年或 20 年後變得更聰明的東西。我現在一直受益於這個教訓。」

並非只有巴菲特一人考慮長期投資。全球最大加速器 YCombinator 的總裁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稱,長期思維是「市場僅存的幾個套利機會之一」。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用 7 年衡量一個新項目能否成功,其他大多數上市公司只用 3 個月。

巴菲特策略 6:避免追趕科技潮流

人們可能會認為,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者一直追求掌握最新技術,以保持處於時代前線。有趣的是,事實恰恰相反。以下是一些例子:

他辦公室從來沒有電腦。

他從來沒有用過股票行情收報機。

他沒有智慧手機。

這些獨特的選擇反映了巴菲特的特點:

巴菲特非常清楚需要了解哪些數據才能投資。

他對自己的想法有信心,不願做大眾歡迎的事。

他主動排除潛在干擾,而不是靠意志力。

如何應用巴菲特核心的心智模型?巴菲特擁有自由閱讀和思考時間並非偶然,他的人生就是為此而設計。這些都不是隨機策略,都來自重要的心智模型:80/20 法則。事實上,20% 的努力會帶來生活中許多領域 80% 的結果。

在他生活中的每個領域,比如人際關係、投資、技術、確定優先事項等,巴菲特都是無情地優先處理少數重要事項,並捨棄其他的大師。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你如何將 80/20 法則巧妙運用到生活。

每人每天都有 24 小時,但更努力的「忙碌」無法讓我們走更遠。專注是 20% 的技能之一,帶來 80% 的成果,允許我們一年內完成其他人可能需要十年的事。此外,透過專注幾件重要事項,可在個人生活獲得時間保持健康,並與所愛之人共度時光。

但請記住:為了充分享受專注的好處,需要視之為多年實踐才能發展的困難技能。專注聽起來很簡單,但需要巨大的情感和認知資源持續下去。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吹捧專注的力量,但很少有人真正專注。

巴菲特的策略,能激勵我們成為少數幾個這樣做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