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都聽過睡眠不足等於慢性自殺的警語,科學家一般建議成年人每天睡飽 8 小時,然而早前研究已發現 2 種「短眠基因」,導致一些人每天只要睡 46 小時就精神飽滿。最近新研究再發現一種與短眠基因相輔相成的「防記憶退化」基因,簡單來說,這些人天生不用花那麼多時間睡覺,記憶力還不會因睡眠時數減少而退化。

「sleep」的圖片搜尋結果

睡眠不足、失眠是人體大忌,輕者導致白天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重者增加罹患慢性病風險(比如糖尿病)、壓力賀爾蒙濃度上升、免疫力下降、容易情緒失調、出現暴力行為等,適度休息與睡眠可是人生一大課題。

一般人每天都要睡滿 8 小時才能讓身體恢復元氣,然而我們一定會疑惑,明明有些人似乎每天睡覺時間不長、但他們為何不會精神不濟?2009年時,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神經學教授傅嫈惠領導的團隊,首度發現第一個短眠基因 DEC2,證實基因會明顯影響一個人的睡眠行為。

當年,傅嫈惠團隊發現 DEC2 基因產生特定突變的人,每晚平均只睡 6.25 小時,缺乏突變的人則每晚平均需睡 8.06 小時;今年8月,同一團隊再度宣布發現第 2 個短眠基因 ADRB1,透過小鼠實驗發現 ADRB1 基因於橋腦背部(大腦調控睡眠的區域)高度表達,當刺激表達 ADRB1 基因的神經元時,會導致小鼠立即清醒,且在具有 ADRB1 基因突變的小鼠中,控制覺醒與控制睡眠的神經電路比例嚴重失衡,偏向前者。

這個月,同團隊又發現和2個短眠基因息息相關的另一個基因 NPSR1

首先,研究人員發現一對父子每天平均只睡5.54.3小時,時間比常人少將近一半,但他們似乎沒有因此出現睡眠不足帶來的任何不利影響,比如肥胖、抑鬱、頭腦糊塗等,在對該父子進行基因測序後,團隊找到罕見的 NPSR1 基因突變(全球大約只有400萬人),會編碼特定神經元受體使人保持清醒。

接下來團隊轉向記憶測試,首先讓小鼠探索一個新環境幾分鐘,然後以電流輕輕電擊牠們的腳,隔天再把小鼠放回實驗箱,如果小鼠有充足睡眠,則牠們會記得曾在這個地方遭受電擊,探索環境時變得更小心翼翼;但睡眠不足的小鼠卻會記憶缺失,當牠們重新回到實驗箱時,並沒有表現出預期電擊的恐懼行為,說明睡眠不足難以形成較持久記憶。

但如果是擁有 NPSR1 基因突變的小鼠,儘管牠們睡眠不足,在重返實驗箱後也依然記得被電擊的經歷,時刻提防腳下。研究人員說,這代表 NPSR1 基因突變不僅參與短眠機制,還能防止因睡眠不足引起的記憶力衰退問題。

我們知道良好睡眠對學習力與記憶力有很大影響,但聯繫的機制還不是很清楚,現在我們能透過這些研究結果好好了解其中機制。新論文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