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但科學家對病源究竟來自大腦還是腸道始終爭論不休。透過大腦成像研究,丹麥團隊似乎找到問題的解答:兩種說法都對,因為帕金森氏症似乎有兩種型態。

傳統認為,帕金森氏症的神經症狀最早出現於大腦,然而患者間症狀描述差異甚大,再加上近年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這種疾病與腸道密切相關,也因此科學家一直希望確認疾病的確切位置。

Brain》期刊最新的大腦成像研究,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團隊似乎找出問題的解答:兩種說法都對。

雖然許多患者最早的神經系統症狀出現於大腦,但有部分患者是在腸道神經系統受損後,隨後才進展至心臟及大腦,團隊將這兩種不同表現的帕金森氏症劃分為「body-first」和「brain-first」。

儘管研究僅包含 37 50~85 歲的帕金森氏症或具高度風險之患者,但研究團隊認為,研究規模已足以證明,兩種類型患者間的成像明顯差異可透過 PET MRI 等先進成像技術觀察到。

對於「body-first」型態,過去研究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腸道微生物組與健康人群有別,但一直不了解真正意義,隨著能鑑定出兩種型態,丹麥團隊認為,未來將可更深入確認腸道微生物群的差異,利用糞便移植或其他影響微生物群的方法嘗試治療。

至於「brain-first」型態相較前者更棘手。由於出現運動障礙並確診帕金森氏症前可能毫無症狀,當患者確認罹病時很可能已經失去一半以上多巴胺系統,必須更早發現才能有效減緩疾病進程。

研究也觀察大量患者具有與疾病密切相關的快速動眼期(REM)睡眠障礙,這個特殊問題往往影響患者的睡眠及做夢,研究人員懷疑,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疾病從腸道轉移至與 REM 睡眠密切相關的大腦,隨後才進入黑質,也是「brain-first」帕金森氏症的發源地。

研究作者、神經科學家 Per Borghammer 表示,由於典型的運動障礙特徵,許多人一直認為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呈現相對相似,但醫生也一直因病人間症狀有相當大差異這點感到困惑,直到現在。

Borghammer 認為,有了這些對帕金森氏症的新了解,不同症狀對醫生來說就更有意義,這也是將來研究應切入的角度。「這些內容為未來更好、更針對性的治療帕金森氏患者提供了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