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物體或組織萃取製成的生物製劑被認為具有相當大的應用潛力,然而由於這類藥物太過黏稠,實際用於治療時上往往諸多受限,但現在麻省理工團隊開發出一種簡單、低成本的技術,讓未來皮下注射高濃度生物製劑或其他療法的開發都成為可能。

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最新論文中,MIT 團隊設計出一種新型針筒系統,可透過減少所需的注射力道來實現高濃度藥物製劑的皮下注射,也突破常規針筒的注射用途。

 

生物製劑可以根據需要與特定組織或免疫細胞結合,引起更少的不良反應並產生其他藥物所沒有的特定免疫反應,也因此被認為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和病症。透過生物製劑,醫生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客製化」藥物,這是小分子藥物所做不到的,也因此在全球範圍內研究都在朝著生物製劑的方向發展。

然而因為高濃度生物製劑過於黏稠,要皮下注射得涉及一些不切實際且昂貴的方法,因此目前仍多將藥物稀釋並採靜脈注射,而這就得前往醫院進行。

長久以來,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一直關注如何讓落後國家及偏遠地區人民也能享受高階醫療,而在此次大流行中,高階居家醫療也變得更引人關注,在關注到生物製劑應用的限制性後,基金便找上 MIT 團隊來協助幫忙。

MIT 機械工程教授 Kripa Varanasi 表示,隨著藥物輸送和生物製劑發展,可注射性正成為巨大瓶頸,阻擋可以更輕鬆治療疾病的製劑開發。「製藥商得專注自己最擅長的方面來配藥,不應該被這種可注射性問題所困擾」。

據了解,MIT 開發的新針筒系統主要由帶兩個針管的注射器組成,兩個針管相疊,其中內管負責輸送黏性藥物流體,外管則負責在藥物進入針頭時輸送一層薄薄的潤滑劑。

當要注入的黏性流體被潤滑流體包圍,通過針頭所需的注射力道也就縮小,透過實際測試,在以潤滑劑協助下只需要原先七分之一注射力即可進行,讓可以皮下注射的藥物多了 100 多種,而這些原本都被認為太黏稠無法以這種方式給藥。

「無論藥物多黏稠你都可以注射,這就是新方法對我們非常有吸引力的原因」。這項技術可能會極大地影響醫學領域,對藥物在體內的傳遞方式產生根本性且相當廣泛的影響。Varanasi 表示,一旦有了這項技術,業界將有機會考慮以前不可能的事情。根據 Varanasi 的說法,技術已刺激 4 家新創成立,團隊希望這項技術能盡快商業化。「有鑑於這種方法的簡單性,沒道理不能解決我們在產業中聽到的問題。所有基礎工作已經完成,現在只是要將其應用於不同情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