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老年癡呆症類似心臟疾病和癌症,是經過幾十年的演化而形成,它會受到膽固醇、血壓、肥胖、抑鬱症、教育、飲食、睡眠和精神、身體和社會活動等各方面的影響。他們建議,民眾若能注意每天日常的生活行動,或許將可減少他們罹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
目前分類:健康新知 (1063)
- May 12 Mon 2014 10:39
十個戰勝老年癡呆症的日常妙方
- May 10 Sat 2014 08:19
電子裝置散發藍紫光 潛藏失明危險
ㄧ般人可能都沒聽過藍紫光(blue-violet light),但實際上它遍佈人類四周。藍紫光隨著太陽光發出,無論是晴天或陰天,均可抵達地面。其次,節能燈泡和ㄧ些電子裝置,如電腦、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及平面螢幕亦存在藍紫光。研究指出,這類型裝置會發出有害藍紫光(藍光的一種),擾亂睡眠,影響心情,嚴重的會損傷眼睛細胞,增高眼睛失明的可能性。
- May 09 Fri 2014 11:25
低頭族一定要知道的保健原則
對於長期低頭、拉長脖子使用手機、電腦等3C產品所造成的脖子、肩膀痠痛,甚至是骨刺、椎間盤突出等,醫生能夠幫你的,大概就是透過各種治療方式,來減緩痠痛程度。但如果
- May 09 Fri 2014 06:05
兒童體重超標 與父母「教養」有關
「飲食規劃」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大課題,目前臺灣有1/4的兒童體重超標,一般歸納多因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所致,不過近期在美國心臟協會科學會議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孩子的身材也有可能是父母「教」出來的。
- May 08 Thu 2014 06:09
早上運動好 還是晚上運動好?
我們的身體狀況會因為時鐘基因而得到調整。因此,如果在符合身體節奏的時間去運動的話,就能產生更大的效果。例如,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飯後進行運動,以抑制飯後血糖上升情形。運動後,不但大量的糖分會被帶進肌肉,腸道也會因為受到刺激而分泌出一種荷爾蒙,促進降低血糖的胰島素分泌。
- May 07 Wed 2014 06:05
巴西肥胖死亡率 10年倍增
巴西衛生部資料顯示,2001至2011年,巴西人因肥胖直接致死案例增加196%,從808件增至2390件;同期肥胖死亡率也從每百萬人5.4人死亡增至11.9人。
- May 03 Sat 2014 09:16
兒童睡眠不足 易出現負面情緒
小孩睡眠不足,容易胡思亂想!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學童每天平均睡眠只有6個小時,易萌生無助感;加上電子產品充斥孩子生活,成為干擾睡眠的主要起因,專家建議家長盡量不要讓電腦等資訊產品出現在孩子的臥室裡。
- May 01 Thu 2014 06:12
最致命的動物 比爾蓋茲:蚊子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他的部落格發表一篇文章,指奪走最多人命的動物是「蚊子」,再者就是人類本身。
- Apr 30 Wed 2014 14:29
手機用太久 記憶變差
越來越多人拉長滑智慧手機的時間。有調查顯示,近7成台灣民眾每小時看手機1次,近5成的人常因看手機而忘了原本要做的事,4成的人自覺記憶力變差,無法專注。
- Apr 30 Wed 2014 09:26
法國自來水可生飲 ?
不少歐洲人都認為水龍頭的水可生飲,還有人直接開熱水煮麵或泡茶。在法國,就有8成民眾相信自來水水質足堪飲用,但在某些情況下,這其實有中毒風險。
- Apr 30 Wed 2014 06:05
特殊溶液 讓腦變透明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命系統研究中心利用特殊溶液開發出一種技術,能讓動物的腦部有如果凍般幾乎完全透明。這項成果有助於弄清楚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是如何發揮作用。
- Apr 19 Sat 2014 06:35
10個減重招數
我們都知道少吃多動是減重的不二準則,不過日常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其他的小撇步可以為減重加分;上周美國研究報告指出在早晨8點左右出門曬曬太陽、運動有助提升新陳代謝率,此外,英國《每日郵報》也有提出其他幾個幫助減重的小方法,幫助輕鬆維持身材不發胖!
- Apr 16 Wed 2014 06:09
疾病背後的一些心理因素
古人說:「七分精神,三分病」。有些疾病是心理因素,而非生理因素造成的。雖然有些人遇到非常真實的疾病症狀,但這些症狀可能是他們的思想所誘導出來的。下面就讓我們來檢視疾病背後的一些心理因素吧!
- Apr 12 Sat 2014 06:06
天生吃不胖 基因幫的忙
有些瘦子飯量極大,卻不發胖,原來是基因幫的忙。英國跨校團隊發表於頂尖期刊《自然:基因學》的研究指出,人類的基因會決定唾液中「澱粉酵素」含量的多寡,也就是澱粉酵素越多,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越強,熱量被代謝而非貯存的比例就越高,較不易導致肥胖。
- Apr 10 Thu 2014 14:25
年輕時多運動 中年後腦力佳
中老年人若想保持靈活的頭腦,年輕時就要養成運動習慣。美國加州大學與明尼蘇達大學團隊發表於《神經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心肺功能在20餘歲時較佳者,經過25年後,包括語言記憶、手眼協調、知覺等大腦運作的功能都較為理想。
- Apr 08 Tue 2014 06:12
年過30就初老 身體機能恐年衰退1%
根據研究顯示,人體過了30歲後,因賀爾蒙分泌的降低,將使身體機能每年衰退1%,顯示「初老症」是人們必須正面迎戰的事實。
- Apr 05 Sat 2014 08:21
科學證實具治癌的蔬果
癌症與飲食有相當大的關聯,據美國癌症學會的防癌飲食指南,飲食習慣可以解釋三成五的癌症病因,透過修正飲食習慣,可助於預防癌症的發生,民眾應以「三多二少」的原則進食,多蔬果、多運動、多攝取抗氧化營養素;少刺激性食物、少高脂肪食物。
- Apr 05 Sat 2014 08:21
警覺!身體告訴你的癌症警訊
聽到醫生宣判自己得癌症的人都有晴天霹靂的錯愕感,癌症的高死亡率與化療的痛苦是讓人害怕的主因。其實有很多跡象可以通過早期自我診斷發現,從而得以及時治療。若自我檢測有癌症警訊,就應該提高警覺。
- Apr 04 Fri 2014 08:44
跑步傷膝蓋? 如何保護膝關節
「跑跑跑…向前跑!」台灣人愛運動,尤其是近年來路跑風氣盛行,儼然成為一種全民運動。然而,許多民眾擔心,跑步可能對於膝蓋害很大,特別是本身關節不適的民眾更是不敢過度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