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談三個錢坑,也可說是貨幣的倒退現象。許多人居然決定要倒回到幾個世紀之前,白費百年來的進展。
第一個錢坑,是實實在在的坑洞,即巴布亞紐幾內亞的Porgera金礦。這處金礦惡名昭彰,不僅迫害人權,又破壞生態。至於金價雖已重跌,但仍是十年前的三倍,因此業者照挖。
第二個錢坑較為離奇:冰島的比特幣礦。比特幣是一種數位貨幣,何以有價值?目前還說不清楚。但至少有人願意買,原因是他們相信別人也要買。比特幣可說是一種虛擬的黃金,且就像黃金一樣能夠挖礦:要產生新比特幣,必須解答非常複雜的數學問題,需使用強大的運算能力,還得大量耗電讓電腦來跑。於是礦坑就被選在冰島,那裡電費便宜,而且嚴寒的氣候自然能讓高速運轉的電腦不致過熱。儘管如此,為創造一些沒有明確用途的虛擬物件,仍耗用了真正的資源。
第三個錢坑,則是一種幻覺。回顧1936年,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曾主張,要恢復充分就業,必須靠政府增加支出。但從當年乃至於今天,這種主張始終面對強大的政治阻力。於是凱因斯便異想天開地另提建議:讓政府在廢棄的礦坑內埋藏一些裝滿鈔票的瓶子,讓民間自己花錢來挖,這將比政府花錢興建道路、港口等有用的東西還更管用。就算花錢挖瓶子根本毫無意義,但至少能為經濟提供必要的動力。
凱因斯接著要強調的才是重點。他認為,挖掘真正的金礦其實跟他的建議沒兩樣,因為挖礦的結果就等於是從地底挖出鈔票來。從地底挖出來的大量黃金,許多又被埋藏起來,數十萬塊金錠不就是如此安置像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的金庫裡?
從凱因斯這個帶嘲諷的比喻,可發現過了三代根本沒什麼改變。但許多人仍極力反對以擴大公共支出來對抗失業,礦工仍為了窖藏黃金而破壞環境(凱因斯曾謔稱金本位是蠻荒時代的遺俗),比特幣只不過讓這個玩笑比喻更加增色而已。黃金還可以用來裝假牙;人們現在卻耗用資源來創造比特幣這種「虛擬的黃金」,結果除了得到一串數字之外,根本一無所有。
我猜想,若亞當.斯密還在世,想必痛心疾首。斯密主張自由化市場,但較少人知道他也堅決主張金融管制,他基於這點鼓吹紙幣的好處。他深深了解,貨幣能夠活絡商業,但並非國家經濟繁榮的根源。他主張,應讓紙幣通行,不必受國家財富「窖藏」大量金、銀的約束。
那我們為何還要不斷挖掘金礦,甚至全天候用電腦來跑出比特幣?金本位主義者會告訴你,鈔票是政府印發,會貶值,因而不值得信任。但奇怪的是,貨幣價值降低的情況卻極少出現,例如目前工業國家的問題並非通膨太高,而是太低。即使在全球,高通膨的國家也很少。但一些人仍大肆宣揚惡性通膨的疑慮。
千萬別被這些幻想的陷阱所迷,只管相信,你錢包所有擁有的才是實在的。無論是巴紐的金礦,還是冰島的比特幣礦,都是在使我們倒退到17世紀。
Paul Krug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