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機器人的各種應用與報導非常的多,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幅機器人世界的未來圖像,譬如機器人取代服務業與製造業,成為醫療助手,甚至有智慧的機器人,還可以做雲端情人。科技進步神速,Gartner 已預期 2025 年前,軟體、機器人、智慧機器會取代至少三分之一的工作。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專研機器人的華盛頓大學法律系教授Ryan Calo 表示,「過去我們都認為機器人會做的事情不出三個 D,即危險(dangerous)、骯髒(dirty)、無聊(dull),但是隨著時間推進,機器人可做的事情範圍愈來愈廣。」
Google工程總監Ray Kurzweil預期2029年前機器人可以觸擊人類智慧的階段,Gartner則預期2025年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會被軟體、機器人、智慧機器取代。且不只藍領工作者要緊張,白領工作專業也會有危險,包括金融與體育記者、線上行銷人員、外科醫生、麻醉師、財務分析師。
雖然有一籮筐的專家預期可見的未來機器會跟許多人搶飯碗,但是仍然有一些人認為,電腦能力增加只會消除一些舊工作,並創造新的機會,或甚至增加工作機會,如同我們工業革命期間產生新的產品與服務一樣。
專家稱此為第二機器世代(Second Machine Age),第一世代是200年前蒸氣機發明,以及接踵而至的機器時代。報導指出,工業革命的機器解決人人類力量的限制,而現在的機器人與人工智慧解決的是個人心智的限制。
工業革命最終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因此經濟學家強烈捍衛他們的看法,堅持我們所處的第二機器世代也會帶來同樣的結果。即便過去發生的事有助於我們預期未來,但卻無法保證。我們很難完全預期因為智慧機器帶來的社會變遷會如何,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人類的優勢在於判斷、創造性思考、以及與人互動。
Calo補充到,「長久以來,人工智慧在高度結構化、限制性任務上表現比人類好,然而在非結構性任務上,機器人永遠都無法取代人類。」電腦科學家一般同意操作性語言,像是講笑話與挖苦性的言語,都是機器無法做到的。
無論這些專家們如何臆測,距離2025年只剩下 10 年,答案很快就能揭曉。我們必須知道的是,這世代的機器人要與人類比的不只是力氣,而是心智活動,所以我們必須更努力地在高附加價值的工作上卡位,才能在第二機器世代與冷冰冰的程式生命和平共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