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裝機規模居全球第一,但因快速發展,已出現過剩危機。中國經濟參考報指出,中國各地政府投入大筆資金發展風電和太陽能,卻因電網輸送消納等問題,出現「邊建邊棄」的怪現象,風電和太陽能閒置規模一再創新高。
報導以甘肅為例,指甘肅風電裝機為1277萬kW,居全中國第三。但中國國家能源局資料顯示,2015年甘肅棄風率為39%,2016年上半年達到47%。
甘肅棄風僅是中國新能源的縮影,中國規畫的六個千萬kW級風電基地全部存在「棄風」現象。中國國家能源局的資料顯示,2015年全中國風電「棄風率」為15%;2016年一季度「棄風率」攀升至26%,2016年前9個月「三北」地區的平均「棄風率」更逼近30%。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岩指出,2015年的「棄風」電量合計約350億kW時,直接經濟損失約180億元人民幣,這意味全年「棄風」損失幾乎抵消了2015年全年風電新增裝機的社會經濟效益。
「棄風」同時,「棄光」也在不斷刷新歷史紀錄。甘肅是中國太陽能光電系統裝機容量居第二的新能源大省,太陽光電系統裝機678萬kW。中國國家能源局資料顯示,2016年第一季,全中國「棄光」主要發生在甘肅、新疆和寧夏,其中甘肅「棄光」限電8.4億kW時,「棄光率」39%。
中國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穎指出,2016年上半年,全中國「棄風」電量326億kW時,「棄光」電量37億kW時。除了已併網的裝機閒置嚴重外,還有一些已建成卻無法併網的裝機,正在戈壁灘上曬太陽。
中國新能源界人士認為,用電需求增長放緩、消納市場總量不足;新能源增速太快、電網調峰能力不足;通道建設與電源建設不匹配、電網送出能力有限;電網存在薄弱環節、部分區域受網架約束影響消納等問題,是中國棄風棄光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面對愈演愈烈棄風棄光,中國官方推出一些措施試圖化解。甘肅、寧夏、新韁、內蒙古、吉林等省區通過新能源與自備電廠電量置換、大用戶直購點、發展高載能產業、實施清潔供暖等措施擴大就地消納規模,中國國家電網則通過建設遠距離特高壓輸電線路,擴大外送。但是這些措施效果有限。
「棄風、棄光」嚴重的同時,新能源財政補貼資金缺口也越來越大。中國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表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達到550億元人民幣,原有的補貼模式難以為繼。
在「邊建邊棄」的怪現象下,中國官方還提出大力發展風電和光電。2016年底發布的電力發展和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全中國風電裝機將達到2.1億kW以上,年均新增約1600萬kW,太陽光電系統發電裝機要達到1.1億kW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