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oogle 前員工陳一鳴從工程師蛻變為 Google 的正念導師,幾年來傳達的正能量法則讓他聲名大噪,工程師背景讓他的正念宣傳不是虛無飄渺的東西,而是有科學基礎的論述,他認為正念不是與身俱來的不變特質,而是可以被訓練建立起來的思考方式。

「Joy on Demand 陳一鳴」的圖片搜尋結果

QUARTZ 引述陳一鳴的新書 Joy on Demand,提出幾個訓練大腦產生正念的方法,非常簡單,且正好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陳一鳴說自己的20歲的時候就發現心智是可以塑造的,譬如當下覺得很渴,就去喝水,並把心思放在喝水的時空當中,這種感覺不是興奮高漲的感覺,而是微小的滿足。

人們通常會忽略這種滿足,其實這種感受時常發生,譬如吃飯、從炎熱的地方走到冷氣房,收到老朋友的簡訊等等,這些快樂的感覺只維持幾秒鐘,但一旦意識到,就可以累積,當大腦注意到的快樂感覺愈多,感受就愈強烈,快樂感覺變成顯而易見的事,因為你的意志去訓練大腦習慣注意滿足感。

習慣的養成來自神經學研究根據,習慣行為由大腦的基底神經節區域控制,大腦的基底神經節區域掌管記憶和情緒,在訓練大腦的過程中,慢慢的就可以在沒有太多認知努力的情況下,重複這種行為,當中涉及的過程就是促發、例行、報酬,最後建立習慣,而促發就是快樂的片刻,例行就是注意,然後報酬就是感覺快樂。

這個練習使大腦順利進入更加正式的冥想練習,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注意,因為唯有注意到才能打開前往報酬的大門。其他研究發現也呼應陳一鳴的理念,美國洛約拉大學心理學家在老齡化期刊 (Aging) 刊登的研究發現,55 歲以上的成年人中,無論健康狀況如何,具備品味生活能力的人比較快樂,而不太喜歡小事件的人,若健康狀況不佳的話,生活滿意度很低。

2014 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研究發現,人們生活品味的能力會隨著年齡漸長而增加,老年人比較能夠說出日常生活中的正面片刻,並由此來定義自己,但是年輕人只注意到畢業或擁有第一台車等生活中的大事。

研究人員認為,讓自己前景無限時,日常生活中的片刻容易被忽略,但是當人們發現時日無多時,就愈能感激生活中的小事,快樂與滿足的感覺就能隨之而來。此研究刊登在消費者研究期刊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以上研究發現告訴我們,年輕人只愛小確幸或許是前景未明,混屯大時代的產物,但是與其活在一個充滿負能量的社會,人們具備欣賞、注意到日常小確幸的能力,繼而訓練一個正念的大腦,或許也不是什麼壞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