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當中國從毛澤東主義的殘骸中脫困而出,「發大財」曾成為對美關係的穩定支柱。縱使彼此對於情報戰、人權、工廠遷移…等等有許多的齟齬,但雙方如此巨大的貿易依存關係,蓋過了為任何其他議題讓雙方撕破臉的可能。
而今,雙方為何從半導體到潛艇、從電影到月球探測,中美之間從曾經的雙贏思維,已經落入了在方方面面必須爭個你勝我敗的局面?
當經濟成為國安
根據《經濟學人》分析,有三個原因。首先,是科技的發展與中國特殊的政治體制,模糊了「國家安全」與「經貿」之間的界線。就像出口「運動鞋」基本上不會是個政治問題,但當百萬美元的美國武器依賴於來自全球各地公司的微芯片,其中的一個零組件或軟件的更新需要來自中國供應商的終身維護和定期更新時,那麼該國是否為真正能長期信賴的國際盟友,就成了至為關鍵的問題。
再者,中美關係正式進入對抗模式,也與歐巴馬和川普的政治領導哲學有關。歐巴馬儘管也譴責抱怨中國的技術竊取、獨佔南海的行為,然而身為全球主義者的他更看重氣候變遷、核武不擴散、全球防疫等種種需要中國在聯合國常任理事會協助的議題。反之,「美國優先」的川普則不以宇宙蒼生興亡為己任,也就能沒有包袱地以強硬手腕和中國對決。
第三,反對貿易壁壘的跨國企業在民粹主義時代失勢了。美國所選出的總統,代表的正是西方對傳統聯盟、法治,以及所謂普世價值的質疑。此刻的他們更願意把釋出的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來守護。對共諜的防範開始讓美國縮緊與科研領域的中國學生簽證、智庫訪問交流。
放棄多邊主義之為不智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儘管中國並沒有隨著當初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而「西方化」,但美國也不該用「中國化」的方式來應對中國崛起、放棄了自己的優勢。以川普為首對於科學、法治、普世價值的鄙夷,就是一場自我放棄的焦土戰爭。畢竟美國應在保護知識產權、維持思想開放,並在人員、資本和商品流動之間取得平衡。
美國自二戰以來就是全球秩序的建立與輸出者。因此,更強大的防禦體系需要嘗試將中國置入合作秩序下的議程來談判。正如美蘇冷戰期間,美國能一面與蘇聯共同達成限武協議,卻又一面互相確保玉石俱焚的威懾力。
從歷史而言,美國曾經在1970年代遇到日本的貿易順差在10年間膨脹25倍的夢魘,也面對蘇聯的軍事和意識形態挑戰。然而中國卻是頭一個在經濟、軍事、秩序思想方面,全面挑戰的新興霸權。
《經濟學人》總結,此刻,中美間亟需製定規則來幫助規範劇變的「超級大國競爭時代」。若不能保證這點,一個激化的中國可能將以在南海開戰或入侵台灣來反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