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瑞典,青少年上大學後財務獨立,父母也不必為兒孫儲蓄;若遇重大疾病或失業,也有國家完善制度在背後支撐。自己要的自己賺,儲蓄為享樂也許就是瑞典人理財觀的最佳寫照。

瑞典長壽理財節目《財富陷阱》自2006年開播,13年來播出了26季,這個廣受歡迎且富有教育意義的節目還有了丹麥與挪威版。

相關圖片

年輕人被教育獨立理財 卻對借貸風險認識不足

節目的故事主角總是由年輕的家庭開始,不論無業或就業中,共通點是支出大於收入,且大多使用短期借貸,已經到瀕臨破產的地步,這時主持人就會到他們家中一一檢視其財務支出,並來個大改造。主持人會要求主人翁賣掉不需要的物品,並且開始擬每月預算,將開銷減至合理的程度。節目所販賣的理念就是教育年輕人擁有良好的理財觀念並理解短期借貸的風險。

這個看似普通的節目,卻大受歡迎的理由其實和瑞典文化息息相關。瑞典的年輕人很早就被教育應該要獨立理財,通常上大學後必須財務自主,不跟父母朋友要錢借錢。遇到困難時,也往往怯於向父母朋友開口。因此,他們轉而向短期借貸銀行借錢。

短期借貸銀行的廣告在瑞典到處都是,廣播裡常出現的廣告也是借錢廣告,也就是因為無所不在且方便借貸的環境,導致許多人忽視其危險性,《財富陷阱》這類的理財節目也就愈顯重要。

「自己要的自己賺」 理財教育來自生活實踐

除了這類教育性電視節目外,瑞典自1960年已經開始實施理財教育。中學有「家庭和消費者知識」這門必修課程,內容包括「膳食和健康」、「消費與經濟」、「環境與生活方式」。其中,消費與經濟包括如何為家庭制定預算,如何節儉消費以及如何在烹飪、購買食物、衣服和家具時不浪費金錢,以及短期信貸的危險等。

理財教育更多是來自日常生活的實踐,瑞典的青少年很早就被教育自己要的自己賺,有時候會偶遇一群小朋友在街上兜售餅乾與咖啡,自籌學校遠足的經費。夏日的戶外,也很常看到小朋友坐在攤位前兜售草莓。瑞典的線上線下跳蚤市場非常活躍,假日時全家大小一起到跳蚤市場擺攤,販賣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再買入新玩具或衣服,也是瑞典父母教育小朋友理財的方式之一。

此外,由於瑞典接近無現金社會,小朋友出生後即可申請銀行借記卡。在超商,可以看到小朋友放學後使用借記卡支付商品,每月詳列支出明細,父母可以藉此訓練理財觀念。

國家高福利影響理財觀 短期借貸多儲蓄為享樂

瑞典人存錢嗎?在高福利國家,不論再窮困潦倒,都有國家在背後支撐,這樣的想法是否導致人們不需要有存錢的觀念?

根據官方統計,瑞典的個人儲蓄率非常不穩定,1980年至2019年的平均值為每人稅後所得之9.82%-10%左右。換句話說,以稅後薪資25,000克朗(約新台幣85,000元)來說,平均儲蓄金額約2,500克朗(約台幣8,500元)。15-34歲的年輕人中,有36%存款金額少於月薪。在所有支出中,比例最高的為住房,占總支出的25%,其次是食品和飲料-非酒精飲料(12.6%)、交通運輸(12.2%)。

短期借貸相當活躍。去年9月,政府針對簡訊貸款和其他短期貸款實行更嚴格的規定,規定利息不能高於一般標準借貸利率的40%。在這些更嚴格的規定之前,一些貸款本來可以高得離譜。

短期貸款有許多風險,而瑞典自1994年起,個人可以申請債務清算(skuldsanering),經執法機關衡量,個人無流動資產且無法在合理期限中清償債務,則可通過申請。去年全國共有10752人通過申請,這些人在五年內必須以最低生活限度支出,並將所有所得分配給債權人。

至於投資,瑞典人買房通常是自住居多,因為有著嚴格的出租限制,租金亦有一定規範,若投資房地產獲利,必須繳交22%的稅。投資股票市場若有獲利,也必須繳交30%的稅。

在瑞典,青少年上大學後財務獨立、自力更生,不向父母伸手要錢。瑞典父母也不需要為兒孫儲蓄或支付。若遇重大醫療疾病,也有政府完善的醫療健保制度,不須擔心因此破產;若遇失業,也能申請失業津貼和就業訓練,維持最低生活限度。大部分的父母若有儲蓄多花費在度假上,一般瑞典家庭常在夏天長假(約2-4)或復活節假期時全家到鄉間別墅或出國度假,享受生活。瑞典人不須養兒防老、不須未雨綢繆,自己要的自己賺,儲蓄為享樂也許就是瑞典人理財觀的最佳寫照。

全球中央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