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聯盟為何對中國的崛起充滿憂慮?主要有以下八個因素:

「北約」的圖片搜尋結果

軍備:中國斥巨資展自己的武器裝備和軍隊建設。北京領導層十分重視軍備現代化和海軍現代化。北約致力於在戰略核武器和洲際核導彈領域仍然保持優勢地位。北約的海軍艦隊--主要是美軍太平洋艦隊,至少要與中國海軍勢均力敵。中國的國防預算折合大約1600億美元,在全世界排名第二。而美國則仍然以63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遙遙領先。

國際合作:中國北約的對手俄羅斯大舉購買武器裝備,而作為對等條件,中國企業也出售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產業急需的機械設備和基建設施。自從2014俄羅斯因為吞並克裡米亞半島而受到西方國家制裁之後,只能在中國才能買到這些物資。北約帶著緊張的心情注視著這兩個東方大國之間的合作。

位於羅馬的北約智庫--北約防務學院的講師奧扎瓦(Marc Ozawa)提出一個問題:目前尚不清楚,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伴關會達到怎樣的戰略性層次,但是北約有可能會面對中俄越走越近的局面。如果這樣的局面出現,它對於北約的凝聚力和內部分工又意味著什麼呢?海牙戰略研究中心的一份分析報告認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運用的非對稱混合戰術,至少一部分是借鑑於中國解放軍,中方可能參與了戰術計劃的制定。

通訊:美國敦促盟友一律將華為從各自的電信通訊建設中排除出去。美國擔心,華為會受中國國家控制,從而進行間諜和破壞活動。美國在北約的歐洲盟國不希望直接將華為排除在5G建設之外,而是要提出一套全面性的安全標,要求所有企業都必須遵守。北約的任務則是,對中國企業參與電信基建的風險進行仔細的評估,並且尋找在遭受數攻擊的情況下,如何維持通訊運行的途徑。美國要求各盟友拿出強硬立場,包括德國總理克爾在內的一些盟友則不同意美國克爾辯解,和中國維持良好的經濟關系,對於德國和其它歐洲國家來說至關重要。

基礎設施:中國已經吸引16個東歐和東南歐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為這些國家提供利率低廉的貸款,修建基礎設施,其中也包括一些北約成員國和歐盟成員國。目前受益最多的是五個西巴爾國家,它們不是北約成員。2016-2017年,有超過90億歐元的資金流入這幾個國家。前一直負責歐盟擴大事務和巴爾政策的專員哈恩(Johannes Hahn)在今年年初時曾表示,西方國家高估了俄羅斯的影響力,卻低估了中國的影響力。

非洲:中國在自然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十分活躍,給這些國家提供優厚的貸款條件,中資企業在那裡修建公路、鐵路和電廠。這些投資使得受資助的國家債台高築,進而造成對北京的巨大依賴性。歐洲人往往在提供展援助投資的時候,要求受援國政府達到一定的良政和清廉程度,相之下,中國國有投資並不在意這些因素。

北極圈:北約擔心,依此模式,不僅在非洲,中國還會將影響力擴大到世界其它地區。2018年,中國國務院布一份《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管中國不是北極圈國家,但是仍然提出了參與北極治理的目標。中資企業希望過大規模的投資,參與北極資源的開利用。

波斯灣:在中東問題上,中國不知從時告別了過去幾十年來一貫的相對中立立場。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中國在中東地區的投資日益擴大,其影響力也隨之增強,伊朗作為新絲綢之路的樞紐之一,這一展尤為明顯。北約位於布魯塞爾總部的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和伊朗之間的敵對局面愈演愈烈,已宣告失敗的伊核協議對德黑蘭展核武器的約束力越弱,中國就越能夠輕而易舉地趁虛而入。

南中國海:中國在南中國海區域提出主權要求的一些島嶼,在美國看來應該是屬於其盟友的領土。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挑釁行為很有可能會演變為一場真正的突。北約雖然不會被直接入相關突,但是美國作為聯盟中最大的國家卻有可能,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其他盟國是否需要提供增援?

北約沒有統一的對華政策

在一些涉及經濟利益的部份,北約29個成員國所面對的對手不是中國,甚至還有內部的盟友。如美國總統普挑起的多個貿易突中,北約盟友就未能免。被美國徵收高額關稅的不止是中國,還有德國、法國等盟國。這有可能會迫使中國和歐洲在其它的層面上站到一起,針對美國。

法國總統馬克已經公開表示過質疑,是否還應該把俄羅斯和中國視為傳統意義上的對手。他認為更應該集中精力應對的是恐怖主義。因此卡內基歐洲基金會(Carnegie Europe)的瓦拉塞克(Tomas Valasek)認為,北約要制定統一的對華政策恐怕還需要不少時日。不過這位專家也承認,長期來看,中國可能會成為一個比俄羅斯更大的問題,因為俄羅斯展的速度明顯慢得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