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分心的動機來自我們自己的內在,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如此,而分心只是大腦試圖處理痛苦的另一種方法罷了。如果我們接受這個事實,處理分心要先處理不適感這件事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說分心的代價是付出時間,那麼時間管理就等於痛苦管理。」

項心理因素,讓你的滿足永遠只是暫時的。來看看第一項因素吧:無聊。人為了要避免無聊而做出的事情,其誇張程度令人震驚,甚至有時候可能真的是用電擊的方式。一項2014年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要求受試者待在一個房間裡,獨自思考15分鐘,這個房間裡空無一物,只有一個讓受試者可以讓自己觸電的裝置,雖然是輕微的,但是的確會造成疼痛。你可能會問:「怎麼會有人想那樣做?」

事前詢問受試者時,他們甚至表示願意付出金錢以避免遭受電擊,但是,當他們被一個人留在房裡,除了那台機器以外什麼也沒有的時候,67%的男性以及25%的女性都電擊了自己,其中很多人還是重複地電擊。

排遣無聊 知名網站賣解方

這項研究的作者在文章的結論中寫道:「人比起思考更喜歡行動,即使他們所做的事情令人非常不快,甚至一般來說他們願意付錢來避免這件事。未經訓練的心智不喜歡獨處、什麼都不做。」因此,美國排名前25名的網站都是在兜售那些讓我們在索然無味的生活中獲得解套的方法,看到這一點,也就沒什麼好驚訝的了,這些網站所販售的逃避手段包括購物、明星八卦或是方便入口的社交互動等。

項讓我們分心的心理因素是消極性偏差,「這是一種現象,比起中性或是正面的事件,負面的事件會更容易受到凸顯而且需要更高強度的注意力。」某項研究的作者作出以下的結論:「壞比好來得強烈,這一個事實在心理學中看來是非常有基礎且非常普遍的。」在人出生沒多久之後,這種消極主義就開始了,嬰兒在7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有消極性偏差的表現,暗示了這個傾向是天生的。還有更多的證據:研究人員相信比起回憶美好的時光,回憶不快樂的時光要來得更容易。研究顯示,即使認為自己成長的過程整體而言是快樂的,大家還是比較容易回想起不愉快的片段。

項因素是反芻思維:我們傾向於一直去反覆回想不好的經驗。如果你曾經在心裡反覆咀嚼一件你做過的事,或是別人對你做的事,或是某個你沒有但是很想要的東西,翻來覆去,感覺一直揮之不去,那你所經歷的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反芻思維。這種「被動地把現況拿去與某個未達成的標準做比較」的反芻思維可能會以自我批判的方式表現,例如:「為什麼我沒有把事情處理得更好?」像是某個研究所指出的:「藉由反省,思考出了什麼錯以及如何修正,人可能可以找出錯誤的根源或是替代的方案,最後就不會重蹈覆轍,未來就有機會可以做得更好。」因此,這也是另一項很有用的優勢──但是,也真的可能會把我們搞得很慘啊!

就算中樂透 快樂也不長久

無聊、消極性偏差以及反芻思維,每一項都可能引發分心,但第項因素可能是其中最殘酷的一項:享樂適應。這種傾向,讓你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滿足感都會很快地回降到基礎線,這是身為萬物之母的大自然所採用的誘購法,所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我們以為那些會讓我們更快樂的事,其實都沒有真的讓我們更快樂,或者應該說,就算有也不會持續太久。

舉例來說,曾經體驗過非常幸運事件的人,像是中樂透,表示那些曾經讓他們感到開心的事情,最終都不再有魅力,實際上他們最後都還是回到事情發生前的滿足度。大衛.邁爾斯在《追尋幸福》裡面寫道:「所有讓人垂涎的經驗:熾熱的愛、精神上的崇高、獲得新東西的愉悅、成功的快感──都只是暫時的。」當然,與其他3個因素一樣,享樂適應帶來利於演化的優勢。一項研究的作者解釋道:「新的目標會不停地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人總是奮力地想要變得更快樂,而沒有意識到,長遠來看,這樣的努力只是徒勞而已。」

專注力協定: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自然而然變專注

作者: 尼爾.艾歐, 李茱莉 譯者: 陳映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