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最近研究顯示,女性居住社區若是行人友善環境,罹癌風險明顯較低。雖然居住環境與經濟能力習習相關,但此發現提供政府城市規劃及制定國民健康政策時有重要參考依據。
世界各國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城市人口愈加密集。城市為了承載龐大交通需求,道路不斷擴充,逐漸壓縮行人權益。當行人步行空間、公園綠地及開放空間犧牲後,社區步行適宜性變差,此時民眾步行至公園活動、購物、洽公、通勤意願都會降低。走路不方便,年輕人傾向汽機車代步,長者可能乾脆待在家中。長期運動量減少,日積月累會對身心產生不良影響。
哈佛及阿肯色大學科學家研究證實,住在舒服步行社區的居民,運動量通常較足夠,肥胖率較低。Monica Wang 博士及同事利用有全美代表性的調查超過 3 萬人健康數據,分析發現住在適合步行社區的成年人,體能活動機會高二分之一,肥胖可能性減少四分之一。
台灣也有學者研究相關議題。台師大教授李晶博士研究,鄰里街道可行走性會影響居民規律運動人口,以及血糖及血脂程度;嘉義大學江彥政教授研究,鄰里步道狀況良好、社區周遭景觀佳、死巷少等,都會增加民眾步行意願。步行頻率越高或時間越長,均對身心健康有正面影響。
最近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最新研究進一步表明,住在步行適宜性較佳的社區可降低女性罹患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多種與肥胖有關癌症的風險。住在步行適宜性最高 25% 的女性,罹癌風險較住在步行適宜性最差 25% 者低 26%。結果發表於《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期刊。
作者之一安德魯·朗德爾(Andrew Rundle)博士表示,城市規劃可創造鼓勵步行、增加活動並減少依賴汽機車的環境,改善肥胖導致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深思熟慮的城市設計不但提供舒適宜居環境,還對居民的健康影響深遠,是社會永續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