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統計數字顯示,去年台灣15-24歲的年輕人中,未就業、未就學,靠啃食父母財產生活的約有47.2萬人,平均每10位台灣青年中,可能有1人是「尼特族」。15-24歲的失業率為12.38%,是10年前的1.12倍。「尼特族」的增加不但會帶來現實的社會問題,還會進一步加速老化勞動結構以及惡化「不婚、不生、不養」等社會問題。

例如:張教授是台灣的大學老師,送兩個兒子到美國唸書,為了讓孩子專心讀書拿學位,他不讓孩子打工,自己提供全部的學費和生活費。從碩士念到博士,兩個兒子6年在美國花掉了張教授1200萬元新台幣的積蓄。如今,兩個兒子學成歸來,卻不找工作。張教授想請朋友幫忙找工作,沒想到兩個兒子竟對他大吼大叫:「幹嘛要工作?你不是留了幾間房子給我們,只要把它們出租,靠租金就可以過活,何必那麼辛苦?」

年輕人不想工作,寧願呆在家裡「啃老」,發生在張教授家的事情並不是個案。根據中正大學的研究報告,去年台灣1524歲的年輕人中,未就業、未就學,靠啃食父母財產生活的約有47.2萬人。也就是說,每10位台灣青年中,可能有1人是「尼特族」。

「尼特族 / 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一詞源自英國,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定義,是指1529歲,未在學、未就業的青年。「尼特族」在大陸被稱為家裡蹲或啃老族,在美國被稱作歸巢族,在香港則被稱之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在台灣,直接音譯為尼特族。

台灣「尼特族」人數越來越多。統計部門5月份公佈的最新報告顯示,15歲到24歲的失業率為12.38%,是10年前的1.12倍。《聯合報》近日分析指出,造成台灣年輕人失業、就業意願低落的原因各式各樣。有人是技能不足根本擠不進就業市場,有人是因父母保護太過,求職變成消遣活動。

25歲的阿凱畢業於會計係,退伍兩年投過200多封履歷,到50多家企業面試,全都沒下文。沒能就業,阿凱自己認為是技能不足,「在校成績不好,又只有幾張基礎證照」。可是兩年裡,阿凱並沒有唸書考證照,而是每天花10幾小時玩電腦遊戲。「張教授的兒子和阿凱表面上看沒能就業的原因不同,可實際上,就業意願不足是共同原因。」台灣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提醒說,要是孩子超過1年還沒有找到工作,或者態度非常消極,父母必須了解孩子到底是「找不到工作」,還是「不想工作」,並進一步從旁協助。

台灣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係助理教授翁令珍指出,「尼特族」是台灣社會長期存在的問題。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得不少年輕人心態發生變化,對薪資有了更高的期待,有時候眼高手低;另一方面,被稱作草莓族的這一代又不願意做辛苦的工作。找不到輕鬆賺錢多的工作,寧願空等。如果父母的經濟狀況能夠支撐日常生活,就更進一步催生了日益增多的「尼特族」。

原本應是社會中流砥柱的一代,竟失去了活力,非但未成為社會生產的主力,反成社會的負累,「尼特族」的增加,不但會帶來現實的社會問題,還會進一步加速老化勞動結構以及惡化「不婚、不生、不養」等社會問題。

「尼特族」依附家人而不就業,也會帶來家庭紛爭,甚至釀成家庭悲劇。據台灣媒體報導,35歲的林姓男子失業後一直在家啃老,近日向母親討錢遭到拒絕後,竟拿雨傘毆打母親,被依傷害罪嫌移送法辦。

還有更甚者。今年初,28歲的陳昱安,因為不滿父親要求他出去找工作,竟然在父親身上刺了100多刀,致使父親當場死亡。台灣「最高法院」認定陳預謀殺父,兇殘且無悔意,判處死刑確定。

調查顯示,孩子賴在家裡,高達46.7%的父母歸咎於大的經濟環境不好。翁令珍指出:「其實,社會上並不缺乏工作機會,許多大企業每年都釋放固定職位給社會新鮮人,只要家長協助孩子調整心態,找到一份足以維生的工作並不會太難。」

適齡工作族群不就業,不僅是勞動資源的浪費,還是教育資源的浪費。輿論要求台灣當局軟硬兼施搶救「尼特族」。為避免「尼特族」問題惡化,台灣當局也曾推出措施,從2008年開始啟動「搶救年輕人失業計劃」,擴大「立即上工」計劃,即企業雇傭初次尋職者,每人每月補助1萬元。

補助是有期限的,提升「尼特族」,還要靠他們的內生動力。「除了系統性協助『尼特族』走出保護傘,還應該從初高中開始就增加生涯輔導專業課程。現在的大學生不少對未來沒有目標,不知道讀出來可以做什麼,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業意願不明確。」台北大學教授陳玉華表示,「尼特族」問題的解決,不能頭痛醫頭,預防勝於治療。

人民日報

你可能有興趣的    失業的一代年青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