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ebook)在過去數年來大行其道,亞馬遜等網企紛紛推出電子書閱讀器,傳統的印刷書似乎難逃沒落。然而美國出版商協會(AAP)最新數據顯示,電子書銷售近期大幅回落,反映熱潮退卻,有部分電子書讀者更重投印刷書懷抱。另一項調查更顯示,作為「e世代」的年輕人在學習和休閒閱讀時,也喜歡捧著印刷書。
在2008年至2010年間,電子書銷量急增12倍,曾為美國第二大書商的博德斯集團(Borders)2011年更宣佈破產。這趨勢開始有變,AAP指出,電子書今年頭5個月的銷量累跌10%,至約6.1億美元,小說、非小說及宗教類別的印刷書籍銷量雖亦跌2.3%,但情況明顯較電子書好。美國書商協會(ABA)亦指出,會員分店數量由2010年的1410間,升至今年的1712間,顯示傳統印刷書市場有復甦跡象。
電子書銷量回落,一來是因Kindle等電子閱讀器不再流行,讀者轉而在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主要在電子閱讀器看電子書的讀者比例,由2012年的50%跌至今年頭3季的32%。另一原因則是出版商去年與亞馬遜達成新協議,要求自行定價,導致電子書價格逐步上升,接近甚至稍貴於印刷書,令部分讀者轉購印刷書。
另一方面,印刷書仍保留其獨有的特質,是電子書無法取代。現代人常用手機,整天面對螢幕令人生厭,重拾書本能帶來另類閱讀感覺。讀者能夠仔細欣賞耐人尋味的文字,而且手持印刷書較電子書更有實在感。同時,印刷業提升競爭力,例如印刷程序標準化、採用新營銷手法,亦增加傳統書籍行業的競爭力。不少書商均趁印刷書需求上升的趨勢增加投資,擴充基本設施及改善書籍分銷。美國企鵝藍燈書屋便投資近1億美元擴展並升級倉庫,加快分銷書籍速度。
American University語言學家巴倫認為,學生看印刷教科書時會較仔細,相反看電子書則只會匆匆瀏覽,削弱對文章的理解和吸收。電子書另一缺點是容易令人分心,學生往往看一兩段文字,就轉去玩社交網站,結果是數小時的閱讀最後仍一無所獲。
華盛頓大學今年初的調查顯示,1/4學生就算擁有免費的電子教科書,仍肯花錢購買印刷版本。有出版商曾嘗試將教科書「電子化」,但成效不彰,在美國的校園,學生仍是背着裝滿書本的書包。有學生坦言︰「無法想像用電子書閱讀托克維爾(法國哲學家)的經典著作,可以徹底明白他的思想。」
熱愛寫作的人總是筆耕不輟,但天道酬勤並非必然。美國作家協會(Authors Guild)9月公佈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2009年至2014年間,逾半美國作家的收入均在聯邦貧窮線的1.167萬美元之下,其中收入中位數下跌24%。協會表示,由於網購盛行,書店倒閉之餘,依賴網購網站的出版商又被壓價,影響作家版權費。網上侵權情況普遍,亦導致作家收入減少。
有關調查收集1674名作家的收入資料,發現去年作家收入中位數為8000美元,比2009年之前下跌24%。全職作家的收入在5年間下跌3成;兼職作家的收入中位數則下跌38%。近4成受訪者表示全數收入均來自寫作。
協會行政主管表示,網購公司亞馬遜幾乎壟斷美國的書籍市場,令市場失去多元發展。出版商被網購公司壓價,唯有削減版權費,現在作家只能收取電子書25%的版稅。協會又指Google計劃掃描書本作電子版圖書,完全不尊重作者的版權,類似的侵權情況非常普遍,讀者上網查閱書本即可閱讀,同樣是剝削作家的行為。協會已要求司法部就此展開調查。
曾在兩年前推出Netflix for books電子書應用程式(app)的新創企業Oyster,9月宣佈將於明年初停止服務。網絡巨擘Google確認Oyster團隊將加入Google Play Books。用戶指出,Oyster電子書app的介面較Kindle等電子書閱讀器好,亦為用戶提供大量電子書選擇,可見Oyster結業並非因內容不受歡迎,反而因其閱讀科技已頗完善,改進空間有限,出版商認為無利可圖,無法吸引他們注資。
Oyster是電子書熱潮退卻的另一例子,顯示電子書app過於完美,反而扼殺其發展空間。訂購服務無法吸引出版商注資,令小型電子書新創企業如Oyster無法獲得資金。另一方面,讀者愈趨傾向用手機讀電子書,加上不少手機app免費提供類似服務,均反映現今環境不再適合在電子書領域創業。Oyster無法承受損失,被迫向現實低頭,讓大型企業收購。
英國連鎖書店Waterstones早前在280間分店,停售網上零售巨擘亞馬遜生產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Waterstones解釋由於Kindle幾乎無人問津,決定下架,以實體書取代。另一家出版社Blackwell亦決定把美國巴諾書店設計的Nook電子書閱讀器下架,原因是銷量愈來愈少。
不過分析認為,電子書在讀者市場仍將佔有一席之地。英國書商組織Publishers Association數據顯示,英國實體書今年上半年銷量按年增長3%,而電子書銷量得2%增幅。Waterstones行政主管當特亦表示,長者及視力不良者可藉放大字體協助閱讀;當讀者書櫃塞滿書籍時,亦可選擇以電子書代替。
網上書店亞馬遜自20年前崛起,為傳統書店帶來巨大衝擊,迅速霸佔書本市場,更逼使很多小型書店倒閉。不過亞馬遜本月初在美國西雅圖大學村開設第一間實體書店,令外界頗為詫異。分析指,實體書店有助提升顧客體驗,進一步助亞馬遜推銷網上售書業務,亦反映印刷書店在網購的威脅下,仍有其價值和生存空間。
受銷售減少、租金昂貴影響,全球不少書店生意難做。在2002年至2012年間,美國全國書店數目減少40%,至約7200間。大公司亦無法倖免,美國Borders書店集團2011年倒閉後,剩下巴諾(Barnes & Noble)成為全國唯一連鎖書店集團。在英國,最大連鎖書店Waterstones在過去5年間錄得1.02億英鎊稅前虧損。
與此同時,獨立書店或瞄準高檔市場的連鎖店殺出一條生路,美國書商協會統計顯示,獨立書店數目由2009年的1651家,升至今年的2227家,同期巴諾集團關閉逾100間分店。英國小型連鎖店Daunt Books去年稅前盈利為82.7萬英鎊。
《紐約郵報》評論指出,千禧世代的讀者群享受逛書店的氣氛,喜歡店員向他們推介好書,而獨立書店又強調個人的閱讀經驗,所以大受歡迎,仍有發展的潛力。亞馬遜實體書店的存貨、書本陳設就是按照網上統計數據而制訂,每本書也陳列讀者評分和推介,可為讀者帶來嶄新的買書體驗。
網上書本、音樂和電影的交易漸成大趨勢,但有否想過當你在亞馬遜的Instant Video購買一套電影時,其實你並未真正買下它,只是無限期租借﹖如果你對「購買」的觀念是一次過付款後就永久擁有,那就與數位產品的「購買」概念大相逕庭。事實上,消費者在大型網購平台購買的產品未必是永久擁有,若沒把它們下載,一旦網店倒閉,這些產品亦會隨之消失。
實物產品和數位產品在「購買」這概念上有兩個主要分別,在技術方面,如果想永久保存某個文件,用戶須下載或複製文件,而不能只靠在第三方伺服器上存取。第二是在過去15年,數位版權法例令「購買」概念變得更複雜。
斯溫本法律學院院長亨特表示,以往消費者購買CD光碟後,意味永久擁有產品,可以隨意處理或轉售。然而現在消費者購買網上音樂的檔案,只是被授權在條款約束下使用這些音樂,亦即只是「有限使用權」。換言之,除非消費者將每個購買的電子檔案下載到電腦上,否則一旦網路商店倒閉,這些產品亦會隨之「蒸發」,對業界和消費者造成混亂及損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