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名亞裔同事講話大聲,還很衝動,與印象中沉著寡言的亞洲人大不相同。以色列人一向有著咄咄逼人的形象,但我們遇到的一名以色列供應商,個性卻出奇地溫和有禮。遇過這麼多超乎想像的外籍工作夥伴,我們不禁要反思,我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行走天下、穿梭於不同文化的跨國生意人,很習慣預測他人的想法與行為模式。我們會藉由閱讀-實體書或網路文章,來瞭解不同的文化內容;我們會想知道德國、中國和義大利人的想法,包括他們如何思考與行動,甚至表達情緒的方式。這是我們準備的過程,準備好了才能上場。然而我們遇到的情況經常出乎意料。
關鍵在於我們設定問題的方向。拿「這個人的文化背景為何?」的問題來作例子;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真的很重要,你在印度的工作方式與在美國就有差異;在日本,你激勵員工的方式跟在加拿大就完全不同。但只考慮到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並不對。文化的定義涵蓋國家、地區、產業與人,如果我們能改變思考方式,考慮更多面向的問題,我們便能更準確地預測對方的行為與反應模式,我們也就能解決這些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
問題1:你對各國的社會風氣與準則知道多少?
多知道一些各國的社會風氣,將有助於你評估情勢。舉例來說,如果你在美國做生意,你以為東北岸的人和南方與中西部的人應該差不多,那就是誤判。同樣的錯誤包括以為義大利南北地區和中國郊區與城市的人沒有差別。
問題2:你對公司風氣與產業概況知道多少?
一如國家文化和社會準則,公司和產業也有各自的文化。你和Google主管的應對一定會不同於微軟或英代爾;和公家機關會談的形式勢必和新創小公司有所差異;同理可證,廣告公司內的應對模式絕對不會出現在農業產業裡。
企業文化有時會反映出該國或區域文化走向,例如利雅德一家傳統鋼鐵公司也許保有阿拉伯式作風,像是經營者與下屬的溝通有著極大的隔閡。試想McKinsey這類的國際顧問公司,帶著西方總公司的基因來到利雅德開疆闢土,為了融入當地民俗風土,企業文化即可能出現水乳交融的合併現象。
問題3:你對當地人了解多少?
想想和你互動的人,你發現了甚麼?和你對談的是60歲的資深總裁,還是20出頭的年輕主管?年長的人在言談間通常會透露出所屬社會的價值觀與風氣。另外,與你對談的人是不常出遠門的在地人,還是經常往返故鄉與工作地的外地人?你很輕易就能從在地人的口中得知該地區的生活方式與習俗,外地人則相對地心胸與眼界較為開闊。
在不同的文化該採取何種溝通方式,端看你是哪一種角色。例如像是印度、中國和韓國等東亞與東南亞國家,講話方式比較間接婉轉,尤其是在下屬與主管溝通時-主管相對會比較強勢而直接。
要在進入不同的文化環境前找出合適的溝通方式雖然困難,但並非不可為。從書籍與媒體文章可以找到有用的資訊;但是最好的途徑,無非是和旅居的僑民請益。這些僑民足以提供你未來可能遭遇的溝通難題與情境,讓你有機會事先演練。
進入一個新文化之前勤做功課,是成功的要素。除非你的思考方式正確,否則你可能在誤判情勢之餘,還不知自己錯在哪裡。
來源:HBR、Business Insider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