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書的好處很多,除了增加詞彙與邏輯能力之外,過去 10 年研究證實,看小說能讓自己站在書中人物的立場看世界,對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人事物產生同情心。

華爾街日報 (WSJ) 報導,2006 年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 Keith Oatley 研究顯示,閱讀小說能增加對他人的敏感度,為了瞭解讀者在一生中會看多少文本,研究人員使用作者識別測驗,發現人們閱讀越多小說,即愈具有同情心。

「reading」的圖片搜尋結果

但是沒人知道是小說驅動同情心,還是同情心使得人們對小說感興趣,如個性也是影響因素之一。2009 年研究團隊重啟調查,針對 252 名成人,在控制年紀、性別、智商、英語流暢度、壓力、孤獨、個性等面向後,評估參與者對沉浸在角色當中,而非以局外人觀察敘事發展的傾向。

最後,參與者接受同情心的客觀測驗,目的是要看閱讀小說的時間要多長,才會增加對現實生活中的他人意圖與情感的直覺能力。研究發現,閱讀小說可預測更高層次的同情心,且閱讀小說更多的參與者受到他人提供的娛樂或支持更多,社交生活比讀較少小說的人更豐富,打破一般人對書呆子的刻板印象。後者研究證實讀小說可以增進人們偵測與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在一項 2013 年的實驗當中,研究人員試圖找出哪種小說類型對同情心影響較大。研究人員讓不同受測組讀不同故事的小說、文學小說或非小說,有些組別什麼書都不念,接著評估參與者的同情心,研究發現閱讀非小說,以及閱讀恐怖、科幻或愛情小說的組別,對他人的感受與想法沒有改變。

只有需要讀者依據微妙的線索,去猜測角色發展的文學小說,才會啟動同情心。在這些研究當中,閱讀非小說不只不能刺激同情心,還會帶來孤獨與被社會隔絕的感覺,特別是對男性而言。

在最近的研究中,克萊蒙特大學神經科學家 Paul Zak 讓參與者看一則感人的影片,如一個小孩有腦癌的父親,發現影片會激發受測者的催產素,催產素是促進信任、養育、同情的賀爾蒙,且捐助更多款項給慈善機構,若觀看一般父子去遊樂園的影片則沒有這種效果。

顯然重點不在於故事真假,而是如果觀看者活在自己侷限的生命視野當中,當然無法想像他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