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部分南海周邊國家間的長期爭執,其核心即為那個難以解決的衝突:中國的海權宣稱與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及越南重疊。沒有人想要戰爭,也沒有人願意讓步。
為了減低武裝衝突的機會,並讓所有的主權聲稱國都能保留顏面,數十年來,各國表面上一直在協商規範行為和管控緊繃的規則。中國於1995年佔領菲律賓宣稱擁有主權的礁島後,東南亞國協(ASEAN)於90年代後期首度提出這樣的想法;自那時至今,協商就一直走走停停。
南海出現新協議
不過,雙方已於5月18日同意了「行為守則」的架構,此架構將於8月送交各國外長,成為未來協商的基礎。雙方都相當樂見這樣的進展,但它真的能開花結果嗎?
若以歷史為鑑,悲觀的理由實在太多。
2002年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中國與ASEAN承諾「合作」和「自制」,認定「有必要推動和平、友善且和諧的環境」,並表示它們會遵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朝制定行為準則邁進。9年之後,雙方同意了模糊的宣言實行方針。
杜特蒂親中,無視南海仲裁
2016年7月,中國同意儘快展開行為守則協商;部分人懷疑,那是因為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當選了菲律賓總統。前任菲律賓總統阿奎諾(Benigno Aquino)向海牙國際仲裁法庭申訴,指控中國違反UNCLOS,仲裁結果也對菲律賓有利;不過,杜特蒂比阿奎諾親中許多,亦提議無視此裁決。
因此,才會有前述的行為守則架構。其內容並未(尚未)外流,不過,3月的草案版本提及「推動互信」、「合作義務」及「自制」。2002年「宣言」亦有類似詞彙,但也無法限制任何人,尤其是在爭議海域建立人工島的中國。
一如「宣言」,此架構似乎缺乏任何強制機制,違反守則亦無代價。這似乎符合各方的利益,因為各國皆表示想要和平與穩定,但也不想讓自由受限。這套架構讓中國得以展現合作之心,又不必限制自身行為,也讓ASEAN官僚感受到,這個他們大力吹捧的進程帶來了成果。
若各國外長在8月核可此架構,隨之而來的,就是又一輪漫長而棘手的協商。但這一次,中國有了友善的菲律賓領袖,而菲律賓正是中國的主要海權對手之一。中國還有川普;川普雖然難以預測,但對中國來說,他以商業和交易手法處理外交事務,遠優於捍衛規範式國際秩序的歐巴馬。
此外,中國的對手不但獲得「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投資,也因為美國突然陷入混亂而緊張不安。
換句話說,此協議讓中國得以藉由最低度的干預與良善表象,來鞏固自身的利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