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位經濟學家近日發表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統計數據證實確實有「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這回事兒。研究者訪調51個國家130萬人後結果發現,人們從30多歲起幸福感會開始下滑,直到約50歲後才會再度對生活感到滿意。

「midlife crisis」的圖片搜尋結果

彭博資訊報導,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英國華威大學經濟學家奧斯瓦爾德(Andrew Oswald)表示:「我們不斷見到這種心理變化出現U型轉折。中年的心理低盪狀態真的存在。」

問題是,不少心理學家並不認為中年危機真的存在。

其中,麻州大學阿姆赫斯特校區心理學與大腦科學教授惠特伯恩(Susan Krauss Whitbourne)說:「我和奧斯瓦爾德這一兩年針對中年危機的看法有些分歧。我整個學術生涯研究花了許多時間研究成人發展,而我從來沒發現年齡因素絕對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你可以稱它為中年危機,但無論你個人狀況為何,你都不能歸咎於年齡。」

與奧斯瓦爾德合作的英國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布蘭弗羅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一些心理學家稱中年危機不存在。它是顯而易見的,而我們從數據予以驗證。」

惠特伯恩則反駁說:「我不瞭解為何他們這麼固執於這點。他們是經濟學家,如果我試著用心理學方法設計一套經濟指標呢?」

實際上,除傳統經濟因素外,政府的政策與企業愈來愈重視社會的幸福感,因為人類的幸福感與健康、生產力相關,而這兩個因素正是對經濟有利的因素。

例如聯合國已經在研究各國的幸福指數,不丹則是最早使用幸福指數來替代國民生產毛額(GDP),作為衡量人民生活的依據。英國2011年起開始啟動全國幸福感調查,希望終有一日能像GDP與通膨等數據一樣做為決策的依據。美國政府尚無類似的調查。

中年危機一詞始於1960年初期,當時加拿大心理學家傑奎斯(Elliott Jaques)研究莫札特、拉斐爾與高更等310位知名藝術家的創作習慣後發現有個共通點:這些藝術家在35歲後,創作靈感衰退,有些人變得憂鬱沮喪,少數幾位則自殺。傑奎斯接著觀察到他的病人中也有類似的心理型態,也就是當人接近中年時,突然意識到生命有限,卻會對自己還沒達成目標日益感到恐懼。

傑奎斯後來在1965年提出一篇研究報告「死亡與中年危機」,讓中年危機這一詞變得流行,也讓一些男人有藉口去植髮或買輛跑車。(通常中年危機一詞大多與男性相關,因為傑奎斯認為女性不會歷經這樣的危機,但女性會歷經更年期停經)。

至於奧斯瓦爾德與惠特伯恩的最新研究發現很簡單,亦即納入職場地位、婚姻、財富、種族、性別、教育與是否有孩子的因素後,接受調查的受試者通常會回答在這十多年中,他們對生活滿意度降低。換言之,人們在20多歲時生活看起來很棒,30多歲時變得不那麼美好,到了4050歲之間則是陰鬱黯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