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與上消化道系統的重要疾病,包括消化性潰瘍、胃癌、胃淋巴瘤等等,都有強烈的關聯,檢查是否帶菌及進行除菌治療,有助於治療上述疾病,減少復發率。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楊智欽,接受雜誌諮詢時指出,幽門桿菌的全球盛行率相當高,尤其在未開發地區及經濟環境較差的地方,感染率可高達8成;已開發國家如英、美,也有3成左右。台灣地區約有50%人口處於帶菌狀態,大部分都在15歲以前感染。可能是成人免疫系統已較為成熟,而孩童較無法預防細菌侵入所致。幽門桿菌是經口感染,許多成人感染者都曾在感染前去過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

相關圖片

幽門桿菌樂活於胃酸

平時,胃黏膜細胞上的氫離子幫浦會將酸排入胃中,降低胃中的pH值。由於多數病菌並不耐酸,所以胃酸也成了人體防止細菌從口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但這道防線遇到幽門桿菌的特殊生態,就難以發揮了。

有趣的是,幽門桿菌雖然居於胃部,卻不耐酸,最適合的酸鹼範圍為pH5-7.5,範圍很小。能夠生存在強酸中,是因為它能製造「尿素酶」,將人體內的尿素分解。尿素分解後會產生二氧化碳與氨;氨具有弱鹼性,使得細菌體周邊的環境不至於過酸,細菌也就得以存活。此外,幽門桿菌具有一種專門的「連接器」,能緊緊附著於胃黏膜細胞的連結體(receptor)上,所以它大部分時候只存於胃中。

哪些人需要除菌治療?

台灣約50%的帶菌人口中,可能只有其中兩成,也就是總人口中的10-15%會演變出問題,如較輕微的胃部悶脹、噁心、打嗝等不舒服感、潰瘍造成劇烈的疼痛、甚至因反覆發炎造成的胃癌。

其餘8成毫無症狀的帶菌者,則多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自己帶菌,才來到門診諮詢。醫師若認為有需要,就會建議做進一步的評估,即胃鏡檢查。合乎條件即可做除菌治療,以改善症狀。

民眾若有以下情況,應優先接受除菌治療:

1.患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

2.患有胃黏膜淋巴瘤

3.患有萎縮性胃炎

4.接受胃癌手術後,仍有幽門螺旋桿菌者

5.胃癌患者的一等親(父母、子女)

6.本身具有強烈意願,想接受除菌治療的帶菌者

7.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患者(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8.患有原因不明的缺鐵性貧血(unexplained iron-deficiency anemia)

此外,經過胃鏡檢查並未發現潰瘍的消化不良患者,也可自由選擇是否接受除菌。而尚未接受胃鏡檢查,但有消化不良症狀的民眾,可先進行吹氣檢測,檢測結果陽性就可進行除菌。

單純因胃酸過多造成的潰瘍,可使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將胃酸降低。若想要殺死細菌,首選即抗生素藥物,但抗生素在胃酸的環境下,通常功能不良;此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本身也有部分殺菌、抑制細菌生長的功效,所以目前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加上抗生素,是細菌存在下的潰瘍標準治療法。配方依照抗生素的種類有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等,其中以三合一最為普遍。

幽門桿菌沒了胃食道逆流增加?

有人認為,治療幽門桿菌後,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其實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多半是因為病患的間接行為造成。病患除菌前症狀多、胃口差也不敢吃多;治療後黏膜比較耐酸,許多人反而放膽大吃,一旦食量增加,胃酸也會隨之增加,甚至體重也上升,也因此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研究顯示,肥胖與胃食道逆流成正比相關,胃疾患者可別因為能重新開懷進食,而忘了節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