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最拚世代」,遇上台灣「小確幸世代」…?中國年輕人的自信力是台灣人的2.5倍,他們比你敢拚、敢要,七成七的人願往死裡幹,兩岸競爭下,小心你將淪為待宰的獵物!
這一陣子,最熱門的新聞議題不外乎服貿協議,大家熱烈討論台灣人的未來。根據統計,兩岸服貿協議預計將有四百多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因為未來中國人士將以專案管理名義入臺,屆時你的老闆、你的同事都有可能是大陸人。也就是,你不到對岸,但對岸的「狼」會過來!深層的意義是,職場上將有一股新勢力崛起,如果你不改變,環境也要改變了,而環境變了,你能不變嗎?
台灣羊、大陸狼現象,已成事實
《今周刊》發佈「兩岸職場狼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羊與大陸狼的面貌清晰可見。當被問到:「有個機會出現,完成可升官並加薪20%,但如果搞砸了,會被解雇,這樣,你有意願去爭取這個機會嗎」?台灣人答「非常有意願」者僅13.6%,但大陸此一比例拉高到31.8%。
羊與狼的輪廓---台灣人行事溫和 大陸人敢衝、敢殺
台灣人溫良恭儉讓的底蘊很讚,然而,這不代表需要放棄卓越,或降低對達標的渴望與企圖心,這是兩碼子事。
目前擔任徐州京城皮膚病醫院總經理的台灣大女孩胡珮瑜,待人處世一樣優雅,在中國麥當勞用餐,她會如常收拾托盤;過馬路碰上紅燈即使沒車,她也如常站在人行道上等待,堅持做對的事情,再加上到大陸後拉高的拚搏狼性,在中國,她如魚得水。
印象中,台灣人凡事尋求中庸之道的美德,換來的是溫和的行事態度;而剛脫貧、「辛苦底」的大陸人,有著狼性的貪與殘。只是印象歸印象,職場上的風格會真的產生「羊」與「狼」的迥異嗎?根據本調查,發現羊與狼的面貌清晰可見。
其中一個問題:「公司有一個任務,完成了,可以升官並加薪20%;如果搞砸了,會被解雇。你會爭取這個機會嗎?」台灣人答「非常有意願」者僅13.6%,但大陸人此一比率拉高到31.8%。
再有一問題:「現有一主管職空缺,老闆詢問你的意願,但工作內容繁雜、並一定會影響生活品質,你願意接受挑戰嗎?」台灣人回答「非常願意」及「願意」者,總計47.8%,但大陸人合計起來卻高達77.4%,「往死裡幹」的特性彰顯無疑。
在自信度方面,大陸人也略勝一籌。當問及:「你覺得你的能力足以與國際人才競爭嗎?」大陸人回答「非常同意」的比率,是台灣人的2.5倍。
另外,在積極度上,大陸人也是大勝台灣人。當問到:「有機會外派到國外或對岸工作,你會爭取嗎?」高達47.8%的大陸人表示「一定會積極爭取」,台灣人同選項的比率則只有14.4%。
再就對未來的期望值做調查,認為往後三年薪水增幅至少五成的大陸人高達50.4%;相對台灣人對未來薪水的期待,竟有47.6%的人回答是「有加薪就不錯了」,甚至有15.4%的人表達「不敢期待加薪」的落寞。
狼性襲台! 臺幹精英傳授生存法則
一份調查,正式揭開台灣人與大陸人在職場上拼搏態度、自信度、與對未來期待值的大不同。結果顯示,台灣弱掉了,我們必須正視這個事實。藉由這份調查,除了揭露台灣羊、大陸狼的面貌,也訪問了在狼群中拚搏過的臺幹精英,傳授三個生存法則,幫你逼出你的職場狼性!
法則一:精耕技能。拉高專業度,沒「關係」也能受尊重
104資訊科技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提到,現代社會不是只有白領與藍領兩種人,紫領、綠領、灰領一樣可以出頭天,只要有一技之長,「專業」度夠扎實,麵包師傅也好、美容師也行、打版師也罷,統統可以站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
大陸人喜歡講「關係」,從孩子進幼兒園開始就是靠關係,於是沒有關係的台灣人,想要與狼爭食,唯一的一條路就是仰賴專業。有專業、沒「關係」,起碼受尊重,一樣可以找到舞台。
韜睿惠悅管理顧問公司人才與獎酬顧問諮詢總經理魏美蓉也強調「真本領」的重要性,真本領不一定與學歷畫上等號,而是可以跟著自己一輩子的專業技能。但這需要付出,就像在兩岸一流學府擔任老師的陳嫦芬所說,追求卓越不可能會舒服。
法則二:養大膽子。不要害怕失敗,勇於投身陌生環境
槃石投資顧問執行董事、金庫創業投資管理合夥人丁學文,在台灣累積扎實的專業,勇闖中國去拿膽子。他觀察,台灣人往往有八分實力,卻會謙虛地說自己只有六分;大陸人則不同,有八分實力,可以誇大成十分。所以一般人對大陸人的評價是「很敢」、「很殺」。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也表示,中國人的目標導向很強烈,先拿到、先占地盤,再來想辦法經營或調整,「先幹再說」是他們習以為常的作法;台灣人則是先做精做實,再考慮擴充,但相對來說,卻是害怕失敗的表現。
怎麼養大膽子?把自己丟到中國的環境是一個最直接的方法。丁學文來到大陸後,看大陸的報紙、看大陸的電視、住大陸人的小區,他說,呼吸這裡的空氣、喝這裡的水、吃這裡的菜,就會變一樣了。重點是,人一旦不怕,有專業又有膽子,就一定有高度的競爭力。
晉麗明則提到,年輕人就學時一定要積極參與社團,甚至擔任社團幹部;另外,打工時,只要是對的事情,必要時不要害怕與同事或老闆「辯駁」,這都是訓練膽識的作法。
法則三:習慣思考。大量閱讀,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對於兩岸競爭力的強弱,很多年輕學子不是無感,同時在大學任教的晉麗明就有學生告訴他:「畢業後要流血流汗拚搏。」但他不客氣地對學生說,「你們想流血流汗還要排隊哩,因為中國年輕人可以比你們流更多的血、更多的汗。」
一則笑話是這樣說的,有人問:你對全球糧食危機的看法。美國人不知道什麼是「全球」,因為他們認為美國就是全球;台灣人則不知道什麼是「看法」。
這則笑話點出台灣人缺乏「思考力」。一位台灣名校財金系的高材生,在高盛工作表現優良,進入史丹佛管理學院深造,但他的教授提到對台灣高材生的印象,卻是「呆若木雞,食之無味」。
魏美蓉解釋,台灣教育的結構,訓練學生追尋標準答案,卻扼殺了學生習慣思考、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多人無法跳脫這樣的教育體系,那就要想辦法自立自強,「閱讀,不斷閱讀,讓大量的資訊刺激你思考,產生對事情的獨立看法,這是最能立竿見影的有效方法。」
她以自己為例,從學生時代就訂閱雜誌,一直到現在還維持至少訂閱四種雜誌的習慣,然後廣泛看書,自然有強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了這樣的能力,不論面對大陸人、還是全球化的人才,都可以找出應對的策略;而這正是在發揮狼性中的聰慧面貌。
來源:《今周刊》872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