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破產而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五年,現在國際金融體系雖然變得更安全了,但危機隱患依然存在。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刊文稱,2008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破產,將一次糟糕的通貨緊縮演變成了一場8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為了防止第二次大蕭條,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進行了大規模的援助,然而卻無法阻止眾多富裕國家的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時至今日它們仍沒有恢復元氣。

next  

危機已經過去五年了,現在我們有必要回答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全球金融安全了嗎?二是有沒有更多的危機正在醞釀。

簡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全球金融體系變得更健康了,因為改革讓它更有彈性,還因為處於風暴中心的美國消除了大部分多餘的債務並糾正了許多經濟中的失衡問題。如今到處都有危險,它們雖然不會引發2008年那樣規模的金融風暴,但是足夠引發混亂打擊經濟增長。

引發20089月災難的成因有很多,然而雷曼兄弟倒閉之所以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以下三點是主要原因。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債務激增,特別是在金融部門。其次是金融證券化造成的盤根錯節的關係,人們不清楚什麼樣的資產有價值,也不知道誰欠了什麼債務,而這個原因使得隨後的破產變得更加危險。

最後雷曼兄弟的倒閉增添了更具破壞性的因素:人們不知道當大金融機構倒閉時,政府是否能夠或者應該介入。債臺高築、無法理清複雜的關係以及對安全網的不確定性,考察這三個漏洞再次發生的嚴重程度,是判斷未來是否金融危機最簡便的方法。

就前兩個問題,2008年以來對金融監管的改革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據新《巴塞爾協議》對資本標準的規定,銀行必須持有相對其資產而言更多更好的資本,而對有重大影響的大銀行的規定更為嚴格。還有一系列改革正努力增強透明性,例如規定在交易所進行衍生品交易。

各方均努力在全球制定新規則,要求銀行發行債券以便破產時進行金融保釋,這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辦法,然而就如何應對大銀行倒閉的問題,改革還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美國金融體系現在是安全的。與大多數國家相比,美國大銀行籌集了更多的資本同時也注銷了更多的不良資產。美國銀行的風險加權資本比率約為13%,遠高於新的國際標準,一些銀行比危機前高出了60%

美國房地產價格經過了調整,家庭也削減了債務。政府負債雖然增加,但這種上漲正是對家庭債務減少的敏銳反映。現在美國經濟正在復甦,預算赤字快速下降。

儘管金融領域確實還存在一些泡沫,比如企業債市場,一些類似學生貸款和公共部門養老金這樣令人傷腦筋的表外負債,但美國看起來並不是引發未來危機的導火線。

英國和日本的變化不大。安倍經濟學雖然提高了日本的預期,但是政府債務仍然接近於GDP250%。在英國,削減預算以及弱化私人投資使經濟得到復甦,而促進復甦的正是引發上一次經濟蕭條的那些因素,特別是房價上漲。英國不太可能破壞世界經濟,依靠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將更為安全,不管是公共投資還是私人投資。

新興經濟體的情況如何,債務是否正在快速增長?中國一直被視為下一個雷曼兄弟的策源地,自2008年以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貸款開始激增,現在約為其GDP200%

中國的金融體系和國際的聯繫並不緊密,但是就像2008年的美國一樣,負債的規模以及到底有多少負債需要償還不清楚。中國所構成的危險取決於雷曼風波中的第三個因素:政府在危機中的作用。

中國的儲蓄率高,銀行體系有充足的存款,而政府也有財政實力解決不良貸款。如果真是如此,那由中國突然引發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從巴西到泰國,很多動盪的新興經濟體也正經歷著信貸擴張,與中國不同的是,這些國家更容易受到國際資金流動的沖擊。由於缺乏外資這些國家的貨幣不斷貶值,例如印度,而經常項目赤字惡化又使得融資變得更加困難。

上世紀90年代,類似情況通常會引發危機,然而現在這些國家的防禦能力更強了,匯率可以自由浮動,大部分負債都以本國貨幣計價,而且銀行準備金也更加充足。個別地方也許受打擊很重,例如土耳其的情況就不妙,但更多的國家只是經濟增長趨緩而已。

如果世界上還有一個地區能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的話,那必定是歐元區。雖然情況不像一年前那麼糟糕,但這個地區仍存在隱患。它的債務還在增加而不是縮減:與美國同行相比,歐洲銀行的股本緩衝要薄弱得多,而減記的負債更少,那些經濟陷入困境的歐洲國家很難減少各種債務負擔。

過分的緊縮政策產生反作用,而考慮到歐洲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動盪的政治局面仍存在危險。儘管歐洲中央銀行表示會不遺餘力的保持歐元的穩定,但如同夢遊般的歐洲領導人無法就必須進行的改革達成一致,例如成立適當的銀行業聯盟。

儘管爆發雷曼式的金融風暴可能性不大,但是很多小危機卻星羅棋布的在世界各地醞釀,而一場大危機很可能會持續威脅歐洲。五年過去了,全球金融體系仍不安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