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踏入尾聲,回首今年全球政治經濟動盪不安,香港《文匯報》將推出系列專題報導,透視明年全球發展。從烏克蘭危機、伊斯蘭極端組織肆虐伊拉克,到西非伊波拉疫情蔓延,一系列事件反映西方政府猶疑不決和進退失據,而中國等亞洲新興國家崛起則示範了另類發展模式。展望明年,英國《經濟學人》指出民主國家不可固步自封,須改善種種缺陷,否則只會繼續令國民失望。

環顧全球主要「民主國家」的執政者,近年均不約而同地面臨國民不滿和質疑聲音。蓋洛普民調顯示,自2004年起,大部分美國人對政府管治感到不滿,比例數度升穿80%,比「水門事件」時更高;英國保守黨被視為西方最成功的政黨,1950年代黨員人數達300萬人,如今卻只剩不足20萬;民望曾經高居不下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亦因「安倍經濟學」開始褪色,加上強推右傾政策,支持率急速下滑。

隨著大環境改變,昔日被認為是不二之選的民主政制,在現今的挑戰下顯得愈來愈吃力。美國第114屆國會下月履新,在共和黨全面操控參眾兩院下,民主黨籍總統歐巴馬更顯孤掌難鳴,華府黨爭僵局只會進一步惡化。歐洲經濟危機陰霾多年來揮之不去,奈何歐盟久久未能化解內部分歧,自綁手腳,屢屢錯失良機,難怪歐洲人怨聲載道。

更加重要的是,中國崛起為國際社會帶來有別於西方式民主的另一套方案,中國貧窮人口生活改善的速度,遠超隔鄰的民主國家印度,更令西方民主國家顯得相形見絀。《經濟學人》指,即使中國明年仍會遇上一定難題,前路亦非一帆風順,但已足以教民主支持者反思,西方式民主是否代表一定會有好的管治。

近年美國政壇風氣愈趨向金錢政治,兩黨為政治利益互扯後腳,窒礙民生和國家發展。歐盟精英階層高高在上,行事愈來愈傾向「走後門」,造就反對歐洲一體化的右翼民粹政黨崛起,在歐洲議會選舉取得耀眼戰績。

從生產力和科技應用角度看,近年西方國家的公共領域似乎要較私人領域落後好幾個世紀,隨著人口老化,醫療福利開支對國家經濟構成沉重財政負擔。當西方國家高呼改革公共領域之際,不少會把目光投向東方,例如以高效率見稱的新加坡。

固然民主政制有其好處及價值,但其缺點及不足之處亦好應該審視,而非盲目追隨。英國名相邱吉爾曾這樣評價民主制度:「除了其他曾嘗試過的制度,民主是最差的政府形式。」言下之意,英美的民主並非最好。明年是邱吉爾去世50周年,適逢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民主政制的價值,他的說話聽起來別具意義。

美國近年在國際舞台的震懾力有消褪跡象,例如克里米亞今年併入俄羅斯版圖,朝鮮面對制裁威脅仍多次核試,以及敘利亞政府無視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紅線」警告,對民眾使用化武等。外界普遍認為,美國失去威懾力,是由於歐巴馬政府在面對海外爭議時,未能制定出清晰的政策。

故此,美國有評論認為,華府在未來一年需更強硬,向外界發出「華府在意,並有能力捍衛其利益」的訊息。最重要是,當華府作出的警告失效時,要能對外展示出有能力反擊;當局亦應加快應對速度及政策一致性,否則當愈來愈多「光說不做」,美國只會面臨更多挑戰。

美國國防預算近年因為自動削支等措施而減少,面對極端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崛起、伊波拉疫情肆虐等危機,分析認為,美國內部政治紛爭將削弱華府處理此等問題的能力,美國也不可能靠一己之力解決,而是應與其他國家合作。

要打擊ISIS,不能單靠空襲,而是要發動地面攻勢,但對美軍而言並不容易。為了遏制伊波拉,華府曾派出3000名美軍到西非提供後勤支援,並協助當地醫護人員。不過由於民主共和兩黨並未就海外的持續軍事支援達成共識,令美國在執行環球戰略政策時舉步維艱。

烏克蘭「變天」、克里米亞納入俄羅斯聯邦,是今年主要地緣政治事件之一,俄國和西方國家關係因此陷入低谷。展望明年,圍繞烏克蘭問題呈現三大趨勢︰歐洲國家紛紛增加軍費、減少依賴俄國能源供應,以及加強制裁俄國,形成聯合抗俄陣線。同時,俄國也不會在烏問題上放軟立場,俄歐對立局面料持續。

大部分歐洲國家經過數年削支後,明年料增加國防預算,應對地緣緊張局勢。為了減少依賴俄國能源,歐洲會繼續推動能源供應多元化。今年歐洲對俄國的制裁,估計在明年將繼續實施,甚至加強,但此舉將損害歐洲自身疲弱的經濟。

長期以來,俄總統普京對歐洲各國的外交取態不同,例如對德國和意大利較友善,並與匈牙利、塞浦路斯、保加利亞維持穩定關係,對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則較強硬。評論認為,普京在烏克蘭問題採取的強硬態度,不但招致西方制裁,同時使歐洲對俄國形成相對較一致的外交政策。

分析指,普京不會放棄克里米亞,也不會對烏東親俄分子置諸不理,預計烏東僵局明年將持續。歐盟未準備好與俄展開武裝衝突,因此只會制裁俄國個人或公司;俄方則以禁止進口歐洲產品,並以威脅切斷能源供應來回擊,俄歐猜疑愈來愈嚴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