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長假》紀錄片描寫說著一口流利台語的美國籍醫生、宣教士羅慧夫,在台行醫40年傳揚上帝的愛。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舉辦「長假過後」紀錄片放映會,描述在台行醫40年的美國醫師羅慧夫2013年返台的身影,高齡88歲的羅慧夫醫師因年邁已無法再搭機來台。包括他的學生、中研院院士魏福全及多位故舊、病友參與首映,訴說對羅慧夫的感謝與敬意。

羅慧夫醫師的後輩一直在傳承愛的精神,在台灣及各地為醫療奉獻。(photo by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羅慧夫醫師雙紀錄片《長假》及《長假過後》於8/23舉行放映會,盼能在現今醫療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喚起醫護人員的初衷。和信癌症中心院長黃達夫特別以4個英文字形容羅慧夫,「Love以身作則實踐愛、Hope為醫療帶來希望、Faith堅定信念不求回報,最後就是forgiveness原諒。」

羅慧夫醫師雙紀錄片包括19591999年在台行醫的紀錄片《長假》以及2013年羅慧夫醫師最後一次回台拍攝的《長假過後》,現場聚集了學生、患者、醫療和社會福利界的朋友等200多人,回顧曾經與他共事相處的時光。羅慧夫兒子引述馬克吐溫所說,「你的職業應成為你的假期」,紀錄羅慧夫醫師1959年至2009年在台行醫的紀錄片,因此紀錄片也以此命名。

影片中看見病患與羅醫生的真摯情誼,左半邊臉頰有一大片黑痣的病患戴女士說,「羅醫生是我生命中的貴人,不但為我動手術,還支助我高中3 年的學費,」不只如此,在我畢業時更帶著禮物來看我,我當時淚流滿面想說些什麼時,羅醫師只對我說,妳想說的我都知道。戴女士並表示,像我這樣受照顧的例子不勝枚舉。

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顱顏中心主治醫師林政輝說,「我看到他身上最強大的就是對人的愛,這個愛不只對病患、醫生後輩,更重要的是對台灣的愛。」整形外科醫生張乃仁說,「他用無私和大愛克服很多人性的弱點。」顱顏中心主任陳國鼎則說,「老師讓長庚有現在的成就,我們要把握時間再推上層樓,不但造福台灣的患者,更要為我們下一輩的年輕醫生鋪路。」

1959年羅慧夫以醫療宣教士身分從美國舉家來到台灣,在馬偕醫院擔任院長,催生出燙傷中心、加護病房、自殺防治中心及設立巡迴醫療車等許多項第一。後來到長庚醫院創設台灣第一個整合顱顏外科、顱顏牙科、語言治療、心理輔導及社工的「唇顎裂暨顱顏醫療中心」。

當台灣慢慢走出貧窮,羅慧夫則用他的積蓄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同時開展海外醫療合作計畫,透過義診和技術傳承幫助東南亞等醫療落後國家,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說,「儘管羅慧夫退休,但這份愛的傳承仍然永續存在。」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炯興表示,羅慧夫醫師現在與妻子住在美國的老人公寓,雖患巴金森氏症,但精神狀況很好且生活自理,不假他人之手,基金會有專戶為羅慧夫奉獻,每年派員赴美探望,下次去會向他報告這次放映紀錄片的活動和回響。

羅慧夫醫生:

1927629日,羅慧夫醫生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的橙鎮。退伍後,於1947年進入密西根的候普學院。之後,羅慧夫醫生在1950年進入愛荷華大學醫學院,在醫院最後一年,他與羅夫人Lucy結婚,並育有4名兒女與9名孫子。

羅慧夫醫生於1959年以醫療宣教士身分抵台,同年開始擔任馬偕醫院院長至1975年,提倡包括身、心、靈全人治療觀念,並創辦了第一個小兒麻痺重建中、加護病房、山地巡迴醫療車、自殺防治中心-生命線、燙傷中心。

1976年,羅慧夫醫生為長庚紀念醫院創院院長,同時也擔任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至1992年。於1981年時,羅慧夫醫生獲頒長庚醫院永久榮譽院長,並創辦第一個唇顎裂暨顱顏中心、第一個顯微中心與第一個美容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